四川新闻网成都8月6日讯 成都“北改”首条商业步行街示范段计划年底开街,标志着被称作成都六大主力商圈之一的建设路商圈向北扩张迈出重要一步。 8月6日,成都成华区向媒体通报“北改”工程启动后最早开建的商业综合体幸福里商业街推进情况。据了解,幸福里商业步行街全长约1.2公里,预计总投资15.54亿元,沿府青路—二环路呈“V”字型,是建设路商圈向北扩容增量的标志性商业综合体。
预计2015年全面建成后,幸福里商业步行街商业建筑面积将达到14.4万平方米,成为成华区长度最长、商业体量最大、形态最丰富、商业业态最优的主题商业街区。
整体规划设计 分段实施建设
“考虑到幸福里商业步行街位于原刃具厂宿舍区位置,所以在整体规划设计上,坚持以简欧风格为主,同时加入了具有工业文化元素的艺术雕塑、小品,既延续了区域历史文化特色,又突出了商业街的现代时尚感。”据参与幸福里商业步行街整体规划设计的成华区桃蹊路街道党工委书记伍凌云介绍,幸福里商业步行街是建设路商圈向北扩张的重点产业项目,也是连接建设路商圈与荷花池商圈的重要节点,被业界称为“成华北改开发区”之一。
幸福里商业步行街紧临二环路刃具厂立交桥,规划范围东至二环路东一段,南至踏水桥北街,西至电子科大东院,北至府青路二段,总长度1.2公里,分A、B、C三段实施,规划商业建筑总面积14.4万平方米。该商业步行街由内街和外街组成,其中内街为步行街。为有效利用地下空间,幸福里商业步行街内街设有下沉式广场和地下商场。在公共空间还规划有7个景观广场和数十个具有互动性和游乐型的雕塑、公共设施等,打造一步一景的商业街区特色。 “为体现商业街的特色,我们从建筑风格、色调选择到景观设置、店招标识,都进行了统一规划和精心设计。”成华区幸福里商业街推进领导小组组长黄蜀夫表示,幸福里商业步行街按照高品质定位、高标准包装、高水平策划的原则,努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专业机构参谋”的推进模式,力促商业步行街“形态、业态、生态、文态”四态合一,加快打造成片区商业中心。
投资15亿元 三巨头联手打造
据成华区北改办主任于伟鹏介绍,刃具厂幸福里商业步行街商业建筑总面积约14.4万平方米,概算总投资达15.54亿元,由协信集团、中铁二局、蓝光集团三大巨头共同投资打造,包括五星级酒店、甲级写字楼、商业裙楼、地下商场等建筑。“这是‘北改’工程启动后开建的首条商业步行街,也是目前二环路上体量最大的在建产业项目。”
据悉,由协信集团负责的A段于去年初开工建设,总面积8.8万平方米,总投资10.94亿元,其中希尔顿五星级酒店3万平方米,甲级写字楼4万平方米,独栋商业楼1.8万平方米。由中铁二局地产集团打造的B段,总面积3.2万平方米,总投资2.6亿元,其中地面独栋商业楼宇、商业裙楼2万平方米,地下商业1.2万平方米,已于今年1月开工建设。由蓝光集团兴建的C段,总面积2.4万平方米,总投资2亿元,其中地面独栋商业楼宇、商业裙楼1.6万平方米,地下商业0.8万平方米,已于去年8月开工建设,预计整条商业步行街将于2015年完工全面建成。 记者在建设现场看到,最早开工建设的A段主体工程已完工,外墙立面装修完成,B段和C段正在紧张施工建设中,幸福里商业街雏形显现。“我们致力于将A段打造成幸福里商业街的示范段,目前甲级写字楼和商铺招商工作全面展开,预计年底正式亮相开街。”协信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增14万平米商业 提升城北生活品质
“幸福里商业街全部建成后商业建筑面积将达到14万平方米以上,它的形成将极大提升整个片区的商务服务品质,为建设路商圈向‘百亿商圈’迈进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成华区副区长钟静远表示,刃具厂幸福里商业街建成后,将是成华区长度最长、商业体量最大、形态最丰富、商业业态最优的商业步行街,也是成华区在推进产业调整升级、城市有机更新中,建设的第一条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特色商业街。
据成华区商务局局长阮强介绍,建设路商圈是成华区规划六大产业功能区之一,规划面积约18.5平方公里,将重点发展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科技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目前已有万科钻石广场、招商东城国际广场、龙湖三千城、财富又一城等大型城市综合体入住。幸福里商业步行街的建成将迎来建设路商圈的第三次飞跃,也将再度升级区域居住环境的商业配套。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幸福里商业街定位为商务型、社区型和集中式商业街,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多元化需求,方便市民与建设路商业业态具有互补性。随着“北改”工程深入推进,幸福里商业街周边人口密度将大幅增长,消费潜力巨大。预计商业街建成投入使用后,将实现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亿元以上,解决劳动就业3000人以上,实现税收1亿元以上。
来源: 四川新闻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