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半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十二五”以来,随着全国经济增速的放缓,我区经济增速呈现波动下行。进入2013年,围绕主题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全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是下行压力仍然很大。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较上年同期和一季度分别回落3个和0.9个百分点。其中,除全区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平稳外,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受能源工业支撑力减弱影响,同比回落2.6个百分点,增速为2002年以来的历史低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受公共消费下滑与居民消费乏力的双重制约,同比下降3.5个百分点,增速处于2004年以来的历史较低水平。从内蒙古DRC宏观经济景气预警系统监测结果显示,进入今年6月份,投资、消费、财政收入等预警指数显露趋稳向好信号,拉动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呈现低位企稳,但是从经济景气走势看,宏观经济一致指数、先行指数双双下行,表明全区经济景气指数延续回落态势,未来全区经济仍存下降风险。
2、影响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和新问题
受国内外需求下降影响,全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制约经济平稳健康增长的各种矛盾与问题日益凸显。
结构性矛盾掣肘经济稳健增长。我区典型的规模效益型经济决定了工业和投资量的扩张仍是推动全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是工业和投资内部结构不均衡给当前及下一阶段全区经济增长带来较大压力。从工业看,以传统输出型和能耗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导致全区投资品和消费品生产较不协调,能源类产能不协调压力明显,且低端产业和低技术、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的产品结构特征明显,多年来我区一直徘徊在价格和产量效益中,使高技术高成长产业难成规模,工业增长潜力受到较大限制。同时,单一支撑的产业结构使全区经济适应外部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较弱,大市场好,有助于经济加速,大市场疲软,增速则随之下滑。当前,受国内煤炭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影响,我区煤炭市场出现量价齐跌,煤炭企业经营性成本、税费成本的依然高企导致煤炭行业效益持续下滑,进而削弱了能源工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从投资看,伴随着传统能源类市场需求井喷式行情的终结,全区以能源为主导的投资空间日益缩窄,目前在产能过剩及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双重约束下,全区投资已进入两难境地,即投资传统能源重化工业,面临生产能力大于需求、企业盈利困难等问题;而投资战略性新兴领域,又面临产业配套弱、创新平台滞后等约束。
企业盈利空间持续收窄。一方面,市场波动导致主要工业品价格不断降低。目前,全区投资规模较大的重化工业和国家鼓励发展的部分新兴产业扩产扩能受阻明显,而且部分受阻行业为重复投资,新的中低端产能投资继续积累,使全区产能大于需求程度进一步加剧。上半年,我区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降至2010年以来的历史最低点。以煤炭为例,我区大部分煤种价格下跌幅度收窄,但是高、低热值动力煤坑口价同比分别下降95元/吨、35元/吨。煤炭价格回落导致煤炭企业陷入困境,目前,鄂尔多斯市21%的地方煤矿已停产。另一方面,企业经营成本继续增加。当前,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普遍上浮20%,企业用工成本已占总成本30%-40%。值得注意的是,为完成年度税收任务,部分地区开始对企业加大征税、罚款力度,有些地区要求企业补交前期缓交的各类基金款、补交煤矿转手收益的个人所得税,甚至要求企业把明年的部分税收提前缴纳等。总体上看,企业各类成本增速明显快于利润增速,企业盈利空间持续收窄,全区工业企业利润预警指数仅为73.6,回落到200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企业经营环境趋于困难。
居民“无力消费、不敢消费”问题凸显。高投资增长模式制约了全区居民消费潜力,对消费形成了强力挤压。在全区投资驱动的重化工业体系下,资本替代劳动的效应在不断被放大,工业吸纳就业能力逐渐减弱。2005年至2012年,全区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了11个百分点,而就业比重提高不到3个百分点,2012年,我区第二产业比重达57%,但就业比重仅为18%左右。多元产业就业和规模就业群体支撑,促进消费增长面临挑战。进入2013年,全区居民收入增势趋于放缓,但教育、医疗和住房等支出刚性未见减弱,初步测算,家庭教育、医疗和住房平均支出分别占家庭总收入的30.1%、11.8%和50%,在这三重挤压下,居民有心消费,而无力买单,购买力明显下降。另外,居民“保储蓄、抑消费”意愿仍较强。上半年,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增速保持18.2%的较高增速,居民消费行为趋于谨慎。
从历年数据看,资源和能源行业税收收入占我区全部税收收入的40%左右,可以说,资源型、能源型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是我区财源稳定的基础。但受煤炭市场需求下滑影响,资源和能源行业税收收入锐减。上半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业、电力行业税收同比分别下降5.6%、7.8%和4.8%。虽然金融业、房地产业等非资源型产业税收增长较为平稳,但因其占比重较小,不足以弥补资源型产业税收快速下滑产生的影响。长期看,随着资源类产品市场需求的逐步下降,我区20%-30%的财政收入高增长阶段已经过去。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同时,我区财政支出任务依然较重。1-5月,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调整预算的35.69%,同比提高3.26个百分点。下一步,随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工作的持续推进,财政刚性支出将维持25%-35%的增速,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和政府承担的刚性支出增加的矛盾愈发突出。
3、经济增长面临的新环境和新变化
国内经济增速处于“换挡”期。自2011年四季度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呈现波动回落态势,今年上半年经济延续下行趋势,同比增长7.6%,较上年同期和今年一季度分别下降0.2个和0.15个百分点。当前的经济走势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正处在由高速向中速转换的“换挡”期。经济下行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因素,但更多是结构性因素所致,既是短期经济波动的表现,更是中长期经济增长趋势的反映。一方面,支撑以往两位数高增长的劳动力、土地、资源环境等低成本优势逐步消失,加之,世界经济格局进入全面调整期,全球经济增长低迷导致的外需增速放缓影响我国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另一方面,长期以投资驱动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即将结束,但向消费驱动型经济转型之路依旧漫长。另外,受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影响,经济起飞阶段总量小,经济增速相对偏高,而随着经济总量的加大,经济增速难以保持高增长。反观我区经济增长,我区经济周期性变化规律和全国基本一致,经济下行阶段滞后于全国3-6个月,经济上行时期与全国基本同步。受国家增速放缓、市场需求疲软以及自身结构性失衡等因素制约,我区经济增速也将回归到10%的增长区间。
宏观经济政策趋向成熟。随着增长趋势放缓成为我国经济的“新常态”,经济发展由追求较快增长转入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升,进入寻找新的增长平衡阶段,政策重点逐步从短期稳增长,向中长期调结构、促改革转变。国际经验表明,受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影响,经济增速“换挡期”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宏观经济政策更强调“稳”字当头,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使经济运行保持在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与防范通货膨胀的“上限”的合理区间内。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努力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稳中有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统筹考虑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促改革,形成科学的宏观政策框架,以实现增长阶段的平稳转换。从我区来看,转方式、调结构步伐的加快,对我区长期以来传统能源类投资扩大再生产的增长模式造成冲击,但从长远考虑,有利于我区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加快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同时,稳定宏观、放活微观、托底民生等一系列政策举措,一定程度上提振了市场信心,有助于经济回暖,进而带动我区经济尽早筑底回稳。
改革红利逐步释放。面对经济增速放缓,既要把握解决短期经济稳增长问题,还要兼顾经济中长期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形成新的增长点和比较优势,为长远发展垫底子。这就要求从微观政策发力,通过“放水养鱼”释放微观主体的活力,只有创造一切条件让鱼“游”得更欢,“活”得更好,才能保证整个经济“肌体”少生病、不生病乃至健康向上。目前,中央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向市场放权、为企业松绑,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通过深化改革,逐步放活微观政策,释放改革红利。改革与发展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增强我区经济增长活力,突破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生产和需求市场趋于回稳。截至6月份,国内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购进价格分别连续16个月、13个月同比下降,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中,黑色金属、燃料动力、有色、化工等重工业品跌幅较大,表明国内需求仍显偏弱,投资品市场面临较大去库存压力。且国家重点调度的120种工业产品中,产量增长面仅为67.5%,钢铁、水泥、化工、电解铝、光伏等我区主要工业品产能过剩依旧严重,去库存、去产能过程进一步压缩了市场需求。市场需求面的持续低迷将导致我区投资品产销空间受限,主要工业品价格回升动力不强,进而影响工业增长动力。但随着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贯彻落实,“五大基地”的建设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一定程度上将放大区内投资品市场规模,加快去库存化进程,消化过剩产能。而且随着国内货币政策的结构性调整也将给投资品市场带来新的需求空间。经过前期的“去杠杆化”,目前煤炭、钢材、有色等投资品价格水分已经接近全部挤出,反弹动力在积聚。值得关注的是,货币政策将激活货币存量,引导货币流向实体经济,有利于改善能源、钢材等我区主要投资品的下游需求,有利于我区投资品市场需求呈现中速回稳。
4、保障经济增长的主要对策建议
面对当前经济运行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两难、多难问题,要在逆境中寻机遇、求发展,解决好短期与中长期、周期性与结构性的矛盾,在稳当前和谋长远之间寻平衡、寻动力,防止在保短期增长的同时给中长期增长积累更大隐患。
一以“五大基地”建设为契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清洁”能源重点搞好资源转化、可再生利用和产业可持续,围绕“新型”加快转型升级、做宽做长产业链,围绕“输出”加强通道建设、疏通瓶颈制约,围绕“绿色”抓龙头企业带动、加强知名品牌创建,围绕“基地”发展循环经济、做大做强产业群。在加快现有火电机组技术改造的同时,利用好天然气、风能、光能等可再生能源,建设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同时,加快推进煤炭深加工和煤电风、光用产业链发展,努力构建宽产业链、高附加值、节能环保的能源产业发展模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立足煤炭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发展煤电冶、煤电化、煤电光伏、煤电云计算等煤基新兴产业。围绕建设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做大产业规模。着力在有色金属加工业延伸升级上下功夫,大力推进采、选、冶、加一体化建设,重点发展下游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推动产业向高端化、产品向终端化发展。大力培育发展非煤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具有市场发展空间的装备制造及关键零部件等配套产业。同时,顺应现代产业发展趋势,大力发展稀土材料、电子制造、生物制药和林沙草等产业,形成多元发展的新兴产业群。
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突出体现草原文化和北疆特色,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三个阶段的精品项目打造为目标,把文化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有机融合,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配套服务体系,规划建设一批国内外驰名的黄金旅游线路和精品旅游景区,培育打造一批旅游文化产品品牌,培育引进一批大型旅游文化集团,培养一批优秀旅游人才,进一步提高旅游文化产业吸纳就业、拉动消费、创造效益的能力水平。
加速投资结构升级。引导投资重点既要与“五大基地”建设相结合,又要重点转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设施等与居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产品领域,不断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充分发挥服务业引导资金的作用,加强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力度,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等;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和社区服务业。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保障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二以稳生产、扩消费为抓手,推动经济平稳增长
稳生产方面,一是实行轻税政策,降低经营成本。对暂时经营困难的企业缓征房产税、土地使用税、企业所得税;尽快出台提高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实施细则。取消中小企业年检,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5万元的小微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建立中小企业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机制,对节能环保、高新技术转化、新材料等高成长性产业,引导商业银行实行贷款利率下浮优惠政策,降低融资成本。二是优化发展环境。支持工业企业采取租赁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逐年缴纳租金,减少一次性用地成本投入,适当降低经营困难企业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允许拿到地的企业分期付款,分摊用地成本,切实减轻企业的购地款负担。三是增加企业效益。引导企业以销定产,适时调整产品结构,扩大对市场需求旺盛产品的生产规模。鼓励上下游企业开展联合协作,形成互为市场、利益共享机制,努力降低企业库存规模。引导企业强化精细管理,减少非生产性支出,加强对原材料、燃料及辅助材料的采购管理,加强企业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管理,缩短资金循环周期,努力降低企业成本费用水平。
扩消费方面,一是拓宽消费领域。以扩大城镇居民改善性消费供给为突破,大力发展旅游休闲、文化、教育等消费增长点,积极培育养老、养生、家政和电子商务等服务消费热点。二是优化消费环境。重点加强和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加快交通、供水、垃圾处理、无线宽带、商业网点,以及医院、养老院、幼儿园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用服务、网上支付、物流配送等消费支撑体系建设。加大消费基础设施向农村牧区延伸建设力度,加强城乡市场流通体系建设,降低流通成本,为农村提供优质价廉的商品和服务,有效启动农村牧区消费。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经营,降低消费风险,让居民放心消费。
三以激活民间投资为着力点,推动投资持续稳定增长
全面落实民间投资的国民待遇,拓宽民间投资进入空间。按照先行先试原则,把结构调整与民间资本准入政策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参股、合资合作、项目融资、并购重组等方式,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各类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产权制度改革,加速民间资本落地。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公路、铁路、油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相关政策条件下,探索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参与商业银行增资扩股,投资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放宽村镇银行最低出资比例。支持投资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等园区建设和运营,依法保护投资者所有权、受益权和处置权。鼓励进入供水、供气、水资源回用利用、环卫绿化等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领域。鼓励参与非营利性社会事业建设,对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险定点服务的民营医疗机构,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给予补偿;对达到国家办学标准的民办学校,给予公办学校同等的办学补贴。
抓好项目建设,吸纳民间投资有效承接。促进民间投资进入,关键是要有吸引力大、预期收益好的招商项目可以对接。针对民间投资进入的新领域,抓好项目储备,加快建立完备、动态化的民间投资重点产业招商项目库,及时推出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向民间投资开放,实现各地、各部门项目储备资源公开透明、重大招商信息统一共享。其次,要抓住项目重点。把民间投资重大项目列入重点项目库统一协调调度,重点推进一批经济社会效益好、示范带动性强项目,集中土地、资金、信贷等要素加以保障。第三,要抓活项目宣传。编制民间投资产业招商指南和项目册,做活做细民间投资项目策划包装和推介。最后,要抓紧项目对接。内引外联,确保推出的招商项目与民间投资意愿有效对接,提高项目洽谈成功率。
四着力降低经营成本,改善企业经营环境一是实行电价普惠制。
将电价优惠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全区所有的工业、服务业企业,实现服务业用电与工业用电同价,切实减轻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稳定生产,并以此打造电价洼地,增强对外来企业的吸引力,促进产业转移。二是启动实施煤电联营。加快建立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互补、长效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机制,鼓励煤电企业通过资本金注入、股权交换等方式相互参股、控股或通过资产重组注册成立新的煤电联营企业,形成合理的煤电价格形成、调整及联动机制,共同应对煤价和电价的波动,提高电煤供应效率,减少电煤交易成本。三是实行轻税政策。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对经济贡献大,暂时经营困难的企业,缓征房产税、土地使用税、企业所得税。落实好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尽快出台提高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实施细则。清理涉企收费。四是降低融资成本。建立中小企业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机制,减轻企业融资成本。对节能环保、高新技术转化、新材料、资源替代型等高成长性产业,引导商业银行实行贷款利率下浮的优惠政策。搭建中小企业融资超市,推进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债券发行。
五保障和改善民生,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多渠道提高收入。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最低工资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以及工资支付保障和正常增长机制,着力提升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提高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和公务员基本工资所占比重。提高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标准和基层公务员工资水平。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拓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鼓励通过动产、不动产投资,将资金、技术等要素转化为经营性产权,依法增加租金、利息等财产性收入。拓宽农牧民财产性收入来源渠道,鼓励和引导农牧民从事非农产业以及外出务工,努力增加农民非农收入。
多手段创造就业。积极支持非公经济发展增加就业,认真贯彻落实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的70条若干规定,为非公经济成长壮大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强化“创业带动就业”工程,加快形成创业富民的长效机制。落实好各项促进创业的扶持政策,按不低于10%的增速逐年稳定提高创业引导资金,加快建立政府主导的公共创业指导平台,做好创业项目开发、征集、论证、推介服务,尤其要注重小成本创业项目开发推介力度,降低初创者创业成本。支持城乡劳动者居家灵活就业,拓宽就业渠道,其从业人员可以城镇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
多措施提升保障。在应保尽保基础上,养老保障金随市场价格、居民收入的变化每年提高10%。加强大病医疗救助能力,逐步减少大病救助病种限制,提高救助标准。适当降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各级别医院住院起付线,提高封顶线,减轻个人医疗负担。落实好职工带薪休假制度,使职工有时间进行文化教育、休闲旅游、健身等服务性消费。在控制地价基础上,增加中小户型、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供给,满足自住和改善型住房需求,减小购房对消费的挤占。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