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区 世界华商的新商机


时间:2013-09-25





  从论证、选址、专题研究、规划出台到项目开工、运行投产,天府新区热度难抑,已聚焦了国内外众多敏锐的目光和进“区”的行动。

 这样的目光因何而来?

 这样的行动因何迅速?

 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四川规划的一个新区,更是四川落实中央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部署的重要举措。

  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1578平方公里的崭新区域轮廓,更是四川贯彻落实《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实现培育新的增长极、带动全省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决策。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带两翼、一城六区”的空间布局,更是孕育“产城一体”发展理念的坚实产业基础。

  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天府新区建设拉开大幕从“规划图”变成了“施工图”“实景图”,更是“开工”之后蕴藏的无限发展可能的广阔新天地。

 再过24小时,第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将在成都正式启幕。世界华商精英遍寻全球将在中国成都找到新的商业机会,更多热切期待的目光将投往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的1293平方公里。

  经济极核主阵地

  转型升级示范区

 天府新区,是成渝经济区“双核”发展格局的重要极核,是连接市域经济各圈层和泛成都经济圈的特殊区块。抓天府新区建设,已成为成都落实省委兴川大计的一号工程。

  作为天府新区主要承载地的成都,正紧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机遇,发挥其作为成渝经济区“双核”之一的引擎作用,以天府新区建设为载体和着力点,“立”好新兴城市极核,加速提升城市经济的量能体积。

 当前,成都正把加快天府新区成都分区建设发展,作为深入实施省委多点多极支撑、“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创新驱动“三大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努力把天府新区建设成为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打造成为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新兴增长极。

  做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核心极,加快推进城市空间、城市产业、城市生态、城市管理和城乡形态的转型升级,天府新区成都分区是主阵地,是先行者,是示范区。

  依托新型工业化塑造的产业核心竞争力,依托新型城镇化形成的城市综合承载力,将最终决定成都在国际生产体系和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功能和地位。建设中的天府新区成都分区,正努力打造成为产城一体、“两化”互动的示范区。

  “以成都高新区为载体,推进股权激励、科技金融创新、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等先行先试”,“规划建设天府新区创新研发产业功能区,建成汇集、整合和利用创新要素的区域中枢,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打造西部‘硅谷’。”就在今年7月,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四川转型发展新动力的意见》,再次赋予天府新区新的使命:建设天府新区创新驱动改革试验区。

  从规划布局到全面启动,从产业项目接踵进区到使命内涵的不断丰富,建设发展中的天府新区,不仅已成为整个四川的引擎带动,更将进一步强劲推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成渝经济区战略的深入推进。

 夯实产业之基

  筑就崛起之本

  产业,是立城之基、兴城之本。成都提出,天府新区的产业建设,从一开始就要树立世界眼光,加快构建起“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的现代产业格局。筑牢产业之基,从论证规划之始,就是支撑天府新区赖以立身的脊梁与筋骨。

  天府新区“一门户、两基地、两中心”的功能定位为我们展开这样一幅画卷:未来的天府新区,将是万亿高技术产业基地:以电子信息为龙头产业,做大做强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的天府新区,将是万亿高端制造产业基地:以汽车研发制造为重点,大力发展航空航天、工程机械及节能环保设备等高端制造产业;未来的天府新区,将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世界一流创新基地和科技园区,国家级军工民用转化基地,成都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智慧城市及数字城市的组成部分。

  今年上半年,天府新区成都片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7亿元,同比增长16.7%,总量占全市的15.1%;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速分别较全市平均水平高3.5、21和6.2个百分点。

 据统计,2013年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着力推进的92个重大工业项目,1-7月共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67.66%,其中一汽-大众三期扩能、伟创力精密电子模具、禅德太阳能等21个项目实现竣工投产,大运汽车生产基地等35个项目正加快建设,鞍山钢铁成都生产基地、亚环汽车节能环保等17个项目实现开工建设。新签约引进重大项目44个,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7个,实际利用外资10.44亿美元。

  聚集还是分散

 成都智慧作答

 上世纪50至80年代,巴黎规划建设了9个城市副中心和5座新城,其中拉德方斯发展成为巴黎新的中央商务区和郊区发展极核,在保持巴黎地区工业生产竞争力的同时,又为巴黎拓展了更多的空间,使巴黎的国际竞争力得以巩固和持续。

 1992年,浦东开发使上海在空间形态上逐步摆脱单核心的高密度发展格局,进入多中心、多层次、网络化格局,开始形成与特大型经济中心相适应的具有规模等级结构的市域城镇体系;上海卫星城的功能定位也从原来只具有居住功能的“卧城”发展到具有半独立功能的卫星城,最后到集居住区、工业区和商贸区三者为一身的相对独立的新城。

 巴黎和上海的故事告诉我们,当一个城市大到一定规模时,需要向周边疏解功能,才能发挥出更大的集聚效应。问题是,当促进集聚的机制早已形成并且长期运作之后,如何才能斩断这一“路径依赖”?新的促进分散和均衡的机制如何造就?天府新区的成都实践正在努力寻找着答案。

 “产业用地和各类生产生活配套设施用地将各占一半左右。”天府新区的规划中有很多数字,这个“1∶1”的数字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意味着,今后的天府新区人,不仅有开拓事业的空间,也有生活休闲的缤纷。“城镇建设用地约占总面积的40%,剩余的60%将是各类生态用地。”这个“4∶6”的数字则意味着,在天府新区,将呼吸到更清新的空气。

 1293∶1578,成都范围内的面积约占整个天府新区规划面积的81%。作为天府新区建设的主体区域,如何将产城融合的理念落到实处?成都从规划源头严格把控。

 “布局融合、功能复合、职住平衡、强化配套、绿色交通”,这是成都分区规划提出的20个关键字;“一带两翼、一城六区”,这是成都确定的产在城中、城中有产的空间布局。

  随之一起见诸公众的还有一个新概念:产城一体单元。也就是说,每个单元产业和居住同时配备,每个单元里面就是一个小城市,内部交通以自行车和步行为主,每个单元的功能配套相对完整;按照不同的产业类型,将产业和产业的配套、居住和居住的配套进行不同分类;最终,达到居住和就业在一个空间范围内相对平衡即职住平衡的效果。

 旗舰项目典型示范

 产城融合职住平衡

 一批率先开工建设的重大项目为天府新区建设示范了很好的“匹配”模式。

  新川创新科技园从一开始就志在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新旗舰,从崛起之初就直指产业新高度,按照规划建设天府新区和新川合作协约,把新川创新科技园建成“产城一体”新样本。基于“宜业、宜商、宜居”理念,新川创新科技园采用“6+1”式组团布局,将形成7个相对独立又有机共融的混合功能组团,在聚集服务外包业、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业、环保产业、数字新媒体产业、金融业、精细仪器制造、培训业等八大产业集群的同时,同步建设配套完善产城融合的职住载体、交通体系。

  中西部地区首个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工程——天府新区高新片区大源商务商业核心区地下空间,预计今年底前投入使用。通过综合管廊、区域集中供冷、智能交通3大系统和1项光导照明技术,打破地下空间资源有限的刚性约束,努力实现资源共享和系统效率最大化。

  产城融合是一种理念,实现的路径应不拘一格。旗舰项目先行一步的融合模式,也给天府新区将要陆续开工的大批项目带来启发:如何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走出各具特色的产城一体之路。

  目光因此聚焦,产业因此聚集,人才因此聚首。国家战略的蓝图,正在通过1400万成都人民的智慧与汗水,通过9000万四川人民的努力创造,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来源: 成都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