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台万米大陆科学钻探钻机“地壳一号”被分拆成零件,从广汉市启运。为了运送它,制造方宏华集团请来长度逾10米的大型拖挂车——不是1辆,而是50辆。“它是干啥子的喔?”钻机的庞大身形,吸引了大量广汉市民远远围观。而在内行人中国地质科学院深部探测研究中心主任陈宣华看来,“地壳一号”是我国在地球深部探测能力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它的启运,这标志着我国地球深部探测“入地”计划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
地下潜望镜
年底大庆油田展身手
组装后约20层楼高、1000吨重,这个庞然大物究竟是什么?“打个比方,类似于地下望远镜。”该项目负责人之一、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副院长赵大军介绍,“地壳一号”设计深度1万米,负责从地球深处把岩芯提取出来,让科学家看到用航磁探测、物探等传统手段“看不到”的科研标本。
钻机的“父母”是吉林大学与宏华集团。“高校负责研发,企业承担制造。”四川宏华石油设备有限公司产品研究所主任廖玉华表示,双方优势融合,促成了钻机的智能化:接、卸钻杆等,钻机都可按照设定程序自动工作。和传统钻机相比,节约超过三分之一的操作人员。
自主研发,省下不少经费。赵大军表示,“地壳一号”造价约6000万元,而进口类似的俄罗斯产品,价格在1亿元以上。
此次启运后,它将跋涉3500公里,约一周后抵达黑龙江省大庆油田。赵大军介绍,抵达后将立马投入组装、测试,最迟于年底前开始钻探。
科研探万米
全球仅一项成功案例
几年前,我国已拥有设计深度达1.2万米、用于石油开采的钻机。为啥科研用的万米钻机会“姗姗来迟”?
“科研用的钻机,比生产用的要求高很多。”赵大军介绍,石油开采多在沉积岩进行,质地较软;科研却需钻探变质岩和火山岩,质地坚硬,且因为要取岩芯,不能“野蛮施工”,这对于钻机转速、钻进工艺都提出很高要求。
此前全球仅有前苏联一个成功案例,钻出深度超过1万米的科学钻探孔。我国目前最深的科学钻探孔位于江苏,仅5158米。
保证科研要求,还要冲刺万米深度,校企都想尽办法:钩载能力直接影响钻探深度。宏华集团此前最深的9000米钻机,差着25吨钩载能力,为此攻关历时半年。
更困难的,是给钻机降温。在大庆油田所在的松辽盆地,地下每降低100米,温度升高3.9度。在6000米深度上,即可超过300度。“如果不降温,工作中的钻头只要2分钟就融化了。”赵大军说,“地壳一号”此次运用新技术的填充泥浆,帮助钻头冷却,在6000米深度上可将温度降低一半。
“地壳一号”将先在松科2号井场“练手”,首次钻探深度6400米,然后尝试8000米左右深度。赵大军直言,受降温能力等限制,钻机暂还不能冲击万米深度,“但钻探万米是必然目标。”他表示,已打算制造设计深度1.5万米的钻机。
探寻“时间隧道”
预测气候变化、寻找油气资源
陈宣华认为,之所以研发万米钻机,目的至少有两个:帮助科学家预测全球气候变化,进一步拓展当地油气勘探领域。
在地质构造复杂地区,堆积着不同年代的地层,就如同“时间隧道”,记录着当时气候变化的信息。“地壳一号”首次“练手”的深度,正好覆盖从6500万年到1.5亿年前的白垩纪地层。“白垩纪是地球不断升温的时期,和现在很像。”陈宣华认为,获知白垩纪的气候变化规律,有助于预测如今的全球气候变化。
另一方面,选择在大庆油田开工,是为了寻找这片我国最大油田的资源潜力。陈宣华表示,此前油气勘探,一是深度达不到,二是没有全程提取岩芯。此次采用先进的勘探手段,完全可能找到油气资源的漏网之鱼。(四川日报记者 熊筱伟)
[链接] 万米钻机为“地壳探测工程”带来探测能力
研发“地壳一号”万米钻机,是我国“地壳探测工程”培育性计划项目的一部分。前者为“地壳探测工程”带来关键的地球深部探测能力。
“地壳探测工程”着眼于揭示我国地壳结构,为保障资源供应、防灾减灾和发展地球科学提供全面数据。这一工程具有空前的规模。仅其培育性计划——2008年启动的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就已集结118家国内科研机构,1500多名科学家参与。
“地壳一号”档案
出生地:四川广汉
父母:吉林大学、宏华集团
体重:1000吨
身高:约20层楼高
身价:6000万元
来源:四川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