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工一家的幸福守望


时间:2011-11-30





赵全生、张春梅夫妻俩同属海区环卫局的统招工,一个在火车站附近装运垃圾,一个在人民路清扫街道。夫妻俩的两个儿子在外打工,惟一的女儿在站东小区也从事垃圾清扫工作,一家人租住在一间40多平米的平房里。可就是在这样一个不算富裕,甚至可以称得上贫穷的家庭里,守望相助的浓浓亲情让一家人少了对生活凄苦的抱怨,更多的是对生活的乐观和满足。记者跟随着他们的脚步,感受着他们守望着的温暖和幸福。

凌晨五点半,为了不吵醒还在熟睡中的女儿和外孙,夫妻俩蹑手蹑脚起了床,悄悄出了租住处的院门,打着手电筒,穿过一条幽黑寂静的小巷,前往工作岗位。张春梅的工作地点是位于人民路万联商厦至国贸城南这200多米长的路段,这里平时车水马龙,人流不息,地面特别脏乱,而去往千钢方向的班车6点20分就要发出第一班,张春梅是一定要赶在发车之前,把车站附近清扫干净。可想而知,工作量特别大,好在老伴儿每到这个时候都会来帮她的忙。张春梅笑着告诉记者,每隔一天她就会有一个这样的早班,从早上6点一直到中午1点。凡是有这样的早班,上全天班的赵全生总是会像这样,早早爬起来,陪她走过这条让她害怕的黑巷子,再陪她一起工作。

天还没亮,夫妻俩就扫完了第一遍,终于有时间直起腰来擦一把汗,可老赵还得急忙赶回自己的工作地点。由于过度操劳,还不到五十岁的老赵头发已经掉光,看上去有六十来岁。老赵告诉记者,其实他的工作量比张春梅大得多,每天要装运火车站附近的六个大垃圾箱,有时累得连腰都直不起来。“可我不心疼她谁心疼她呢,她一个人半夜起来上早班,我还真不放心,能陪她干一天是一天呗!”老赵说。

老赵一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陆续迁到乌海的,由于没什么文化,便从事了环卫工作。去年,婆家在甘肃的女儿也带着外孙来乌海生活了,在火车站附近的站东小区找了一份打扫卫生的活儿。自从女儿回来后,家里的欢笑声更多了,谁先回家谁做饭,一家人每天都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虽然有时就是稀饭馒头加盘烩菜,可一家人边吃边聊,聊一天路上的新鲜事,简单的饭菜吃得有滋有味儿的。

女儿常常开玩笑对别人说,自己一家人都是捡垃圾的。可玩笑归玩笑,一家三口环卫工谁也没觉得自己干的活不体面,“什么活都需要有人干,没人当环卫工人,人们扔出的垃圾谁来捡?电视上都管我们叫‘城市美容师’呢!”女儿说。而让张春梅最开心的事莫过于有行人路过她打扫的路段时,说上一句“今天这路扫得真干净”,“有这么句话,起得再早、干得再累都值了。”张春梅说。

如今,两个儿子还没有成家,一家人在乌海的户口依旧没有着落,但让夫妻俩和孩子们觉得有盼头的是买房子的钱越攒越多了。尽管今后的日子仍然会十分辛苦,可靠着勤劳的双手和家人的互相支持,张春梅一家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来源:乌海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