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业亟待在多元化竞争上获突破


时间:2011-12-23





在西部大开发春风的沐浴下,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了由单一组织模式向多元化组织模式演进,由量的扩张向质、量并重的转型。但是与一些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区的农畜产品加工业还只是“小巫”。由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近年来,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业产值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始终徘徊在20%左右,产业化发展成为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最好出路。

不可否认,在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这场硬仗中,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业已经立下汗马功劳。然而,由于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使这一富民产业在前行中受到了阻力。目前,全区农畜产品整体加工转化率已经超过了50%,但这种加工转化很不平衡,除羊绒、牛奶、牛羊肉等部分农畜产品外,大量的马铃薯、高粱等依然停留在初级产品阶段,没有任何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也没有竞争力,常常在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中扮演着“待宰之羔羊”的角色。为此,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业亟待在产业多元化竞争上取得突破。

虽然内蒙古已成为羊绒加工大区和乳品加工大区,但“企业+基地+农牧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还没有真正形成,利润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虽然内蒙古是闻名国内的畜产品加工大区,但并非农产品加工大区,特别是粮油、蔬菜、瓜果、饲料、饲草的加工体系还没有成型,农畜产品整体加工规模、水平与我区作为种养大区的地位很不相称。虽然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仅次于能源工业、冶金工业的全区第三大支柱产业,但由于尚未完全形成原料供应与产销一体化的经营链条,其产业安全运行水平仍不容乐观。

引导农畜产品加工业迈上产业化的阶梯,就要加快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步伐,提升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延伸产业链条,引导企业从生产“初”字号产品、中间产品向生产直接面向市场的终端消费产品转型,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重点支持一批规模骨干企业实施联合、兼并、重组和跨区域经营,大范围整合农牧业资源和生产要素,增强农畜产品加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提质增效,打造一批规模大、起点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领军企业和大企业集团。

引导农畜产品加工业迈上产业化的阶梯,就要围绕河套地区、土默川平原、科尔沁区、鄂尔多斯高原等优势农畜产品集中区,调整优化种养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大力发展以番茄、肉羊、肉牛、花葵加工等为主的县域特色经济,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种养专业大户、生态家庭牧场等规模经营主体,进一步推进种养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

引导农畜产品加工业迈上产业化的阶梯,就要围绕推进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乳、肉、绒等六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大力扶持设立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互惠互利、自愿、平等的前提下,促进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牧户通过订单合作、参股和转移就业等多种途径形成比较稳定的购销关系,使更多的农牧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受益,从根本上降低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原料安全风险。









来源:内蒙古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