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市把扩大就业作为增收富民的关键之举,不断搭建创业平台,发挥创业促进就业的倍增效应,唱响了民生之歌。
伸援手:就业困难者有活干
楚海珍是一名残疾人,之前家里的生活全靠丈夫打工维持。今年,在就业部门的帮助下,她终于找到了一份保洁工作,“工资有900多元,能为家里补贴点,再说有活儿干了,心情也舒畅。”
去年,我市开发公益性岗位1843个,全部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为约3700名“4050”人员缴纳社保补贴约1500万元;对全市申报认定的58户零就业家庭继续给予帮助,实现了“动态为零”的目标;积极举办各类就业服务活动,为有就业意向的劳动者提供岗位。去年,我市举办了“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阳光就业对接活动”“春风行动”暨春季首届大型用工洽谈会等大小型用工洽谈会51场,提供就业岗位3万个,达成意向1.8万人次。
通过实行一系列就业措施,2011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963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7020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80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
抓培训:劳动者吃上“技能饭”
为了照顾身有残疾的丈夫,乌达区五虎山街道办事处的居民蒋红菊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办事处为辖区妇女推出的手工技能培训对蒋红菊一家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我非常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现在在家里就可以完成一件件作品,即照顾了家人,又有了一定的收入。”蒋红菊充满感激地对记者说。
2011年,我市积极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农区转移劳动力和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契机,将创业培训带到了劳教人员、农区(库区)居民和残疾人身边,帮助各类人群树立创业思路,培训他们通过创业实现就业的自信心和提高创业能力。去年,我市新建了温馨家园惠民市场孵化基地,提供了110个孵化摊位,可直接扶持和带动就业230多人;全年举办各类创业培训班120多期,失业人员创业意识培训班4期,参加创业培训3211人,培训后实现成功创业和自谋职业的1543人,带动就业岗位6145个;全年城镇就业再就业技能培训6202人,培训后实现就业5191人;农区牧区居民转移就业培训1013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994万元,直接带动并扶持3408名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抓服务:创业者无后顾之忧
芦海燕1997年从公务素矿下岗后,打过工、卖过服装,但都不成功。2007年,看到本地特产有市场,就开起了草原特产副食品店,但由于没有经验,几年来一直没有起色。从2007年起,她每年都参加就业部门组织企业管理创业培训班,不仅结识了许多创业成功人士,而且学习到了企业管理经验。去年7月,在就业部门的帮助下,她还申请到了小额担保贷款。如今,芦海燕的店不仅规模扩大了1倍,而且还解决了5名下岗失业人员的工作问题。
2011年,我市进一步完善了创业服务指导中心服务功能,市、区均组建了各类创业指导专家队伍,为创业者提供专家指导、项目推介、政策咨询和融资等一条龙服务。就业部门通过各区征集推荐、网络查询等方式,收集整理了近1000个创业项目,并建立了创业项目库,在每期创业培训班上向学员推荐;开通了乌海创业网,编辑发布各类政策法规、创业信息、工作动态百余条,推荐创业项目40余条,有500余人/次查询创业项目信息,为推动创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来源:乌海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