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210处不可移动文物点消失


时间:2012-01-18





呼和浩特市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共普查文物点396处,其中复查171处、新发现107处、消失文物点118处。在普查的396处文物点中,其中古遗址有252处、古墓葬有13处、古建筑74处、石窟石刻2处、近现代重要遗迹及代表性建筑55处。

据悉,在“二普”至“三普”20多年的时间里,呼和浩特市共消失不可移动文物210处,其中呼和浩特市市四区消失文物118处,玉泉区消失40处,回民区消失18处,新城区消失29处,赛罕区消失31处。5个旗县消失不可移动文物的情况分别为:武川县41处、土左旗23处、托县10处、清水河9处、和林县9处。

地上古建筑急需保护

呼和浩特市四区不可移动文物消失最多的是地上古建筑,其中玉泉区消失最多。

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这个时期,是文物消失最快的一个时期。令人惋惜的是,青城大量的清代古民居被拆除,旧城区大片的四合院整体消失。大召前街的费公祠也消失了,连痕迹都找不到,包括“绸缎庄”等老字号也找不见“踪影”。现在惟有元盛德保存完整、保持原貌。而随着呼市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中村改造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使得呼市市四区的199个社区居委会和144个行政村已无文物遗存,其中4个行政村在城中村改造中消失。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文平表示,呼和浩特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就是城市的灵魂和精髓。他建议,我们应该学习西安的经验,在建设时不仅保护文物,还充分利用文物大搞旅游业开发,在保护文物的同时还能拉动经济、惠及民众。希望各级政府以及文保部门和民众都行动起来,真正做到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人为破坏是文物消失主因

记者翻看着全区三普消失不可移动文物汇总名录,在“总目录”登记表里,专门有一栏记载文物消失的原因。记者发现,消失的1099处不可移动文物中,很大一部分因城市建设、土地开发等人为因素而消失。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全区第三次文物普查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文平向记者介绍,根据全区“三普”数据来看,除37处文物点由于特殊原因作为消失文物登记以外,其余1062处消失文物,消失原因不详的文物点5处,单纯受自然因素破坏而消失的文物点221处,单纯受人为因素破坏而消失的文物点698处,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破坏而消失的文物点138处。人为破坏是文物灭失的主要因素所在。

在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中,文物保护和城市建设的矛盾日益凸显。不少工程施工前明知有文物,也不通知文物部门,考古人员在巡查中发现后,经与建设单位协商,才能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由于事先未形成报批制度,一些工程在考古人员发现有古遗址时早已开始施工,部分古遗址甚至在施工中被毁,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来源:内蒙古晨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