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歌舞剧演绎草原文化大和美。
内蒙古博物馆和乌兰恰特如并蒂莲花。
民族手工艺品尽显草原文化魅力。
那达慕——草原盛会,欢乐海洋。
1961年,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在踏访内蒙古大草原后写道:“这个历史学宝库,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打开,至少没有引起史学家足够的注意。”如今,内蒙古这座历史文化宝库正在渐渐打开。开启的钥匙只有一把: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
文化之脉
中华文明原动力之一
对草原文化的梳理是内蒙古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首要工程。由来自全国各大院校的近百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草原文化研究工程”课题组,2004年,宣布了新的史学观: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源之一。这一论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我国文化史在进入21世纪最具突破性的理论创新成果。
长期以来,人们固有的观念认为,只有长江和黄河才是中华文化的两大源流,而对遥远的中国北方存在的另一种文化形态——草原文化的地位认识不足。实际上,内蒙古相继发现的大量考古遗迹和史料证明,中华民族许许多多文化传承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草原深处。草原是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草原文化在经历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元、满清、现当代几个时期的发展,与中原文化长期碰撞、交流、融合后,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华文化的传承作出了突出贡献。
站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多样化的大视野下研究草原文化,用大历史观认识看待草原文化,使草原文化上升到中华文化主源的层面,其“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核心理念,产生出无法估量的时代活力。内蒙古每年上百个“文化论坛”专家云集,“思想草原”极大地开启了人们的智慧和眼界,提升了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激发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积极性,推动了建设民族团结、和谐社会的自觉性。
改革之力
九个一批成态势
千年的草原文明史积累了难以估价的文化资本。内蒙古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全面实施了“九个一批”工程:培育一批文化品牌;创作生产一批文化精品;开发一批文化人才;抢救保护一批文化遗产;建设一批文化基础设施;树立一批文艺团体;命名一批文化名城名乡;建成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形成一批文化产业集团。围绕“九个一批”工程,各地纷纷出招,文化热如万马奔腾掠过千里草原。
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文化产业。鄂尔多斯市东联集团从建筑房地产企业向文化产业转型,2003年开始,累计投资3.8亿多元兴建成吉思汗陵旅游区,被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集团成立的天骄艺术团,精心排练大型民族歌舞《圣地古韵》、《永远的成吉思汗》,累计演出2000余场。
深化艺术团体改革。内蒙古杂技团,1960年成立,曾一度陷于困境。近年来,该团实行聘任制和签约制,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开拓演出市场。自2000年以来,该团曾先后出国演出40余次,所到国家近20个,所到城市300多个,演出场次4000余场,观众达1000多万人次。
文化保护和传承有序开展。2005年,蒙古族长调艺术被评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内蒙古和蒙古国首次联合申遗,开创了跨境民族、同质文化联合申报的成功范例。也是在这一年,内蒙古把每年的9月6日设立为“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日”,在全国率先组织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日活动。2009年,内蒙古申报呼麦为世界文化遗产。
艺术之花
草原神韵世界殊
今年在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内蒙古有18个节目获奖,位于全国前列。
内蒙古大批文化精品脱颖而出。《吉祥三宝》、《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等草原歌曲唱响海内外。电影《季风中的马》、电视剧《东归英雄》、民族舞剧《草原记忆》等一大批优秀民族歌舞和影视作品享誉海内外。
近年来,先后有300多项优秀剧节目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文华新剧目奖”和内蒙古文学创作“索龙嘎”奖、艺术创作“萨日纳”奖。
齐·宝力高、德德玛、腾格尔、韩磊、斯琴高娃、三宝、乌兰牧骑、凤凰传奇、额尔古纳乐队等一批草原文化名人和团队在全国影视文艺界享有盛名。借助于影视和演艺力量,内蒙古民族舞蹈、蒙古族长调、呼麦、马头琴艺术、二人台、那达慕等文化艺术品牌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
风情独特的草原文化艺术先后敲开了悉尼歌剧院、维也纳音乐厅、西班牙大教堂、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德国市政音乐厅、英国伦敦卡杜甘音乐厅以及我国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台北音乐厅的大门,并屡屡获得国际大奖。草原民族新服饰进入巴黎卢浮宫,轰动“时装之都”。草原艺术在世界面前亮出了迷人的风采。近年里内蒙古80多个文艺团体、1800多人次,在世界20多个国家及我国港澳台地区进行了草原文化之旅,让世人领略了草原文化的博大精深。
草原文化异彩纷呈
今年6月29日,内蒙古元上都申遗成功。这是继蒙古长调、内蒙古呼麦申报世界非遗成功后,内蒙古建设民族文化大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又一个里程碑。
自2003年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以来,内蒙古各地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走出一条事业与产业并举,特色与品牌双赢的发展之路,文化精品和品牌享誉全国,文化产业蒸蒸日上,呈现出百骑争先、万马奔腾的“骏马效应”。
进入7月,草原之美,目不暇接。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主办的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拉开帷幕,这已是该节连续举办的第9届。在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引领下,内蒙古的12个地区市盟,纷纷打出自己的文化品牌。内蒙古的101个旗县区,也都设立了自己的文化节日。这些不同特色的文化盛宴,如辽阔的历史文化画卷,在蓝天白云间,展示着草原文化的绚丽多姿,万种风情。
来源: 《光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