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杂粮产业要向规模化发展


时间:2012-12-07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在温饱型消费向小康型消费转化的过程中,杂粮作物以其低糖、低脂、绿色无公害、营养丰富、在生产中较少施用农药、化肥等多方面优势,被称为现代保健食品,日渐受到消费者青睐,需求量大增,市场前景广阔。

  一、发展杂粮产业的优势 杂粮指除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薯类五大作物以外的粮豆作物,是小宗粮豆的统称。

  它包括高梁、谷子、大麦、荞麦、糜子、绿豆等多种谷类和豆类作物。与大宗粮食作物相比,我市发展杂粮产业的优势表现在杂粮作物生长周期短、适应性广、耐干旱,种植方式灵活多样,既可单独种植也可与“大粮食”作物进行间作套种,较适宜在我市新城区、和林县、清水河县、武川县的山地、丘陵地区旱坡低产耕地上种植,从而优化粮食种植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杂粮投入较少,生产成本低,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改变目前玉米、马铃薯等少数品种一统天下,增产难增收的格局,可另辟蹊径增加农民收入。杂粮市场价格高于玉米、马铃薯等传统粮食作物且市场需求旺盛,可极大地增加农民粮食收入。

  二、杂粮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呼和浩特市仅和林县、清水河县和武川县等地有零星种植,杂粮生产科技水平普遍不高,处于粗放管理状态,农民出售杂粮的收入偏低。今年前三季度呼市农民人均出售杂粮的收入仅为83元,占出售粮食收入的4.7%,杂粮出售为农民带来的收入与其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的需求程度极不平衡,种植范围小,生产管理落后,增收效果不明显。

  加工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较低,由于杂粮品种多种植分散,商品量小,农民只出售原粮,并没有把它作为市场上青睐的“绿色营养食品”来加工、销售。销售市场主要以农村的集贸市场为主,杂粮加工业不发达,附加值低,因此市场价格不稳定,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市杂粮品种虽然丰富,但总量较小,目前尚没有一定知名度的优质品种和品牌产品,研发力度落后、宣传推介不够等因素制约着杂粮产业发展。杂粮的生产、加工、销售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和区域优势,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局面,加之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优质品种、高科技含量品种推广困难,杂粮产品品牌匮乏,难以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制约着杂粮产业的发展。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杂粮生产和市场供求的现状,建议有关部门多策并举引导呼市杂粮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在税收、信贷上扶植杂粮加工龙头企业,使相关企业成为产业发展的后盾。龙头企业的发展可有效带动杂粮产业的升级,调动农民种植杂粮的积极性,反过来为加工业企业提供稳定粮源保障,推进产业化经营。在适宜地区,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调整杂粮的品种结构,扩大种植规模,提升杂粮产品质量和提高单产,引导农民与龙头企业合作,采取“公司十农户”方式扩大种植面积,规模种植,建立基地,建成相对集中连片的杂粮生产区域,以规模带动效益。

  在科技、资金上扶持杂粮加工企业,大力发展杂粮工业,进行深加工,生产市场需求的方便、速食、营养的杂粮制品。同时,在小杂粮加工产品的研发上下功夫,以品质求效益,走品牌战略之路。

来源: 呼和浩特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