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能投公司新丰热电厂盈利了!新丰人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2012年12月31日,在该厂的财务报表上利润总额一栏里出现了一个令人激扬的数字——盈利21.49万元,数字虽然不大,但在今天全国火电企业生产经营极其疲软的境遇下,却倍显难能可贵。
这一刻,饱含了国电集团公司、蒙能投公司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关怀,这一刻,凝聚了全体新丰人的智慧与汗水。从2008年亏损3.9亿元到2012年突破性地实现盈利,四年时间,新丰人屡破坚冰、屡屡奋进:打通了准格尔、包头神华计划煤及苏尼特芒来三条供煤渠道;在蒙能投公司系统内率先尝试掺烧褐煤,两年节约成本9300多万元;“全国‘安康杯’优胜企业”、“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状”的荣誉熠熠生辉。探究其快速发展的原因,答案莫过于:外拓市场、内抓管理。
“2012年,我们将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顽强的毅力,更加务实的作风、继续外拓市场、内抓管理,继续以‘创先争优’活动为主线,以强劲的文化力量凝聚人心,以百倍信心加快减亏增盈的步伐,坚决实现扭亏为盈的目标!”厂党政领导一个强有力的声音响遍全厂。
一时间,扭亏为盈的坚定信心注入了每一个新丰人的思想潮水里,一股由上而下推进扭亏为盈工作迅速展开的激流奔涌而来,“深入有效开展商业储煤和煤炭转接卸”、“力争开拓工业供汽新项目”、“继续增加供热面积”一条条外拓经营渠道的建议纷杳而至。
开展商业储煤和煤炭转接卸是该厂参悟国电苏龙公司经营理念所施展的第一个大手笔。
2011年8月,在蒙能投公司系统内率先申请成立了内蒙古国电惠丰资源综合利用有限公司,以此作为资源综合利用运作平台。煤价低谷时机多进煤,平衡生产所需,2012年一季度在二号煤场多储存4.5万吨低价计划煤,节约燃料成本320万元;同时,开展煤炭转接卸,实现互利共赢:卖方广源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借助该厂通道可以多卖煤,买方大同二电厂可购得相对低价的煤,该厂收取转接卸费用,年内可增收600多万元。
正当人们惊叹于这支神来之笔时,另一个大手笔也捷报频传。
针对内蒙古电力供大于求的情况,该厂实施“以热促电”的经营思路,巧借供汽供热优势,提高发电量。11月23日,首个工业供汽项目圆满竣工,正式具备了对外供汽条件。该项目的顺利完工不仅有利于该厂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且为下一步开拓热力市场奠定了基础。
该厂用占丰镇地区95%以上供热份额的300万平方米供热面积,让丰镇市民度过一个又一个热乎乎的冬天。
寒冬里,丰镇市民的家里温暖如春;拼搏中,新丰热电的活力日盛一日:
——积极加大与政府相关部门及电网公司的协调沟通,提高机组发电量,2012年累计完成发电量30.558亿度。
——积极加强与各供煤单位的沟通协调,争取提高计划煤的合同兑现率,全年累计进煤180万吨,计划煤兑现率78%。及时优化进煤结构,降低采购价格,全年入厂煤综合标煤单价每吨386.51元,较同期市场煤标煤单价每吨低28.49元。
——依托当地市场,积极引进外资,加大对加气混凝土制品和粉煤灰砖项目的支持力度,外运粉煤灰费用从去年的475万元降低到今年的330万元,同比降低145万元。
外拓市场如火如荼,内抓管理更是高歌猛进。
2012年6月份,国电集团公司管理提升活动的东风吹进了新丰热电厂,一场声势浩大的“查短板、找瓶颈”的活动在全厂铺展开来。
11个专项管理提升工作小组,调研、讨论、评审,共诊断出全厂管理瓶颈12大类,短板5大类。与此同时,厂党委将活动与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实现有效衔接,编制《支部基础档案规范》,通过开展“鲜活党课”和“优秀计划员和保管员”绩效竞赛等活动,提升支部工作实效。
一番番的耕耘,一阵阵的浇灌,管理提升枝繁叶茂,使党政之花结出一个又一个硕果:
——厂党委通过“流动红旗在我值”、“大修一天一点评”、“排空作业量竞赛”等创争旗帜,引领党员率先示范为中心工作助力增速,活动经总结提炼形成9项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实现常态化。
——首次在生产运行人员中试行岗位动态奖金系数管理,为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培训动力注入了“正能量”。
——采取“寻价人不定价,定价人不采购,订货人员不定期随机确定”的方法,有效降低了采购成本,截止到目前,共节约物资成本276.59万元。
——实行计划检修和状态检修有机结合,全年进行了两台机组C检和两次D修,消缺率达98%以上。全年节约修理费202万元。
——全年环保设施运行正常,污染物达标排放,全年综合脱硫效率保持在92%以上,完成排污费540万元,比公司计划值770万元减少230万元。
——建立健全技术标准18个、管理标准126个、工作标准125个、业务流程116个,为提升管理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机制保障。
新丰热电厂盈利了!这个长期蜷缩在茧中的幼虫终于蜕变成一只美丽的彩蝶,展翅腾飞了!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