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生态美丽“同意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月2日,随着国务院办公厅批复的下达,振奋人心的消息搅动了呼伦贝尔大地。
这是自治区第三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标志着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在组织管理、招商引资、金融支持、土地利用、项目审批等五大方面获得特殊扶持,拥有了我国授予经济开发区的最高荣誉。国家级的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必将成为呼伦贝尔市一张耀眼的“城市名片”、一把对外开放的“金钥匙”。
掌声如潮,这掌声是对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昂首挺进“国家队”的祝贺。也擂响了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蓄势腾飞的战鼓。于2002年9月开始成立的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路走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迅速成长为呼伦贝尔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区位条件优越
后发优势成就呼伦贝尔经济上新台阶
呼伦贝尔市位于内蒙古东北部,东部与黑龙江省为邻,位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后方,西、北部与俄罗斯和蒙古国交界,独特的区位优势,是东北地区与俄蒙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最佳通道,境内拥有8个国家级通商口岸,使其在2个市场、2种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方面有着广阔的前景。呼伦贝尔市资源的优势和潜力具有综合性、稀缺性和后发性的特点,在许多方面都独具一格,是国家重要的资源富集区、旅游开发区、沿边开放区、生态示范区和多民族聚集区。
作为呼伦贝尔市的核心区域,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10年的发展,渐渐挺起了呼伦贝尔经济发展的脊梁。从“一片空地”到“实现零的突破”;从“单一创业”到“组合出击”;从自治区级再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必将对呼伦贝尔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二次飞跃”,深化经济综合配套改革,加速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全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步步探索、一个个荣誉,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证明着开发区人10年间不懈的努力。
穿行在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无论是在企业车间还是在建设工地,无论是看笔直的道路,还是看热火朝天的干劲,那一股股扑面而来的生机和活力,都清晰地勾勒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轨迹,证明着呼伦贝尔经济正确的发展路线和丰富的发展成果,这必将为呼伦贝尔乃至自治区探索出一条城乡一体化发展,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兴民富、产城相融、和谐发展的多赢之路。
十年磨一剑
强势崛起成就呼伦贝尔经济增长极
2002年前后,呼伦贝尔经济开发区、呼伦贝尔工业园区、陈巴尔虎旗工业园区先后起步,当时由于地处边疆,气候寒冷,生产成本高等客观因素,没有投资商前来投资,更没有成功的模式可借鉴,在各个发展要素并不具备的情况下,凭借着呼伦贝尔人的勇气和执着,不断的探索着,寻找适合呼伦贝尔的产业定位和经济发展模式,试图用稚嫩的笔画出一幅绚丽的蓝图。
创业初期,招商渠道不多,知名度不高,从“借鸡生蛋”开始基础设施建设,到实现“三通一平”、“五通一平”、“七通一平”;从不挑不捡“挖到筐里就是菜”的招商方式,到聚集人气实现零的突破;从逐步规范“低、小、散”的企业,到提高门槛;从招商引资到择商选资;探索中有过失败,尝试中有过教训。但毕竟从幽静的历史后院走上了时代的大舞台。
从最初的一穷二白,到今天的欣欣向荣;从最初的举步维艰,到今天的引领示范。通过广大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的艰苦创业,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功能设施日臻完善,优势产业强力集聚,园区规模不断壮大,保持了强劲的发展态势,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活力,经过10年的建设发展,先后吸引云南驰宏、云天化、大唐、华电、神华、中煤、中航黎明、山东能源等央企、国企人驻开发区,引进香港金新、上海东方希望、沈阳同联药业等一批国内知名民营企业创业发展,培育壮大了三大主导产业,创造了改革开放以来呼伦贝尔经济增长的奇迹。
如何提升科学发展的理念、破解发展的难题、优化发展环境、健全体制机制,一直是开发区人不懈的努力和追求。
2011年11月,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批准呼伦贝尔经济开发区、呼伦贝尔工业园区、陈巴尔虎旗工业园区和海拉尔产业基地进行整合,犹如一夜春风,为呼伦贝尔大地带来了生机和希望。2012年3月8日,自治区政府发文同意整合设立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
整合后,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为342平方公里,核心区约为103平方公里,管理面积为600平方公里。辖三镇八村,地域人口近5万,为加快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跨越式发展,按照“招商引资第一,基础设施先行”的原则,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自成立至2012年末累计完成招商引资额为600亿元,人驻企业126家,产业工人2.9万;基础设施完成投资约48亿元,形成完善的主干路、给排水、热、电、通讯等网络,支干网已经履盖整个生产区及生活区,在综合开发战略中日渐凸显出“排头兵”地位。
2012年,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90.94亿元;工业增加值160.16亿元;产品销售收人274.05亿元;利润总额47.74亿元;上缴税金40.51亿元。开发区总体运行质量逐月趋好,经济运行态势平稳增长。
未来发展路
全力打造国家级绿色新型产业基地
未来5年,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把自己置于令人血脉贲张的经济赛道,工业产值目标锁定“超千亿”,呼伦贝尔首个“千亿开发区”渐行渐近。
深人实施开发区整合战略,建设产城场乡一体化的总体规划格局,构建农矿工贸一条龙的产业规划布局,打造新园区、新农村、新牧场、新矿区,实现互融互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和谐多赢,最终把园区建设成为珍爱自然、共生互补、繁荣富强的生态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建设八大产业:煤电化产业、冶金加工产业、生物制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型建材产业、现代生产性服务产业。
构筑三大基地: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基地即:煤电化循环经济产业、冶金循环经济产业、生物制药循环经济产业、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对俄蒙经贸加工基地。
打造三个宜居区镇:在海东项目区,建设新型城乡社区;以谢尔塔拉镇为基础,建设宜居的生活区和农垦小城镇;以宝日希勒镇为基础,建设宜居的矿区小城镇。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100亿元,企业固定资产投资2000亿元,工业产值超千亿,财税收人过百亿,开发区区域人口15万,产业工人5万。
创“非凡”之业,建“非常”之功。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日新月异,变化有目共睹,前景令人鼓舞。能够跻身到“国家队”,这标志着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对进一步推进开发区跨越式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将给呼伦贝尔和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带来的新机遇,不仅仅是级格的提升,更是一个地区影响力的提升、发展理念的升华,发展政策的给力,发展资源的集聚,发展水准的提升,定会给呼伦贝尔和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带来飞跃发展,必将成为推动开发区加速发展的精神动力,为加快建设成为四新新园区、新农村、新牧场、新矿区呼伦贝尔开发区注人活力;必将成为加速集聚政策、产业、人才的崭新高地,引领呼伦贝尔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也必将成为呼伦贝尔地域科学发展的力量源泉,激励全市人民豪情满怀建设美丽发展、科学崛起、共享繁荣的呼伦贝尔。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在不断解放思想中超越,在求真务实中提升,在转型升级中跨越!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呼伦贝尔速度”,后来居上,走在了全区开发区的前列,并成功跻身“国字号”。
好风凭借力,腾飞正当时。站在国家级新起点上,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蓄势待发,我们要以这次升级为动力,着力提升改革创新试验功能,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与能级,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推动资源集约利用与环境保护,着力提高城市化与社会服务水平,着力推进区域合作与差异化发展,着力提升集聚辐射效应。不断做大做强经济总量,力争早日跨人“千亿园区”行列,更好地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不远的将来,一个国内一流的产城融合、综合开发、生态美丽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将腾飞于祖国北疆。
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为342平方公里,核心区约为103平方公里,管理面积为600平方公里。辖三镇八村,地域人口近5万,为加快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跨越式发展,按照“招商引资第一,基础设施先行”的原则,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自成立至2012年末累计完成招商引资额为600亿元,入驻企业126家,产业工人2.9万;基础设施完成投资约48亿元,形成完善的主干路、给排水、热、电、通讯等网络,支干网已经履盖整个生产区及生活区,在综合开发战略中日渐凸显出“排头兵”地位。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