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草原文化 打造特色旅游基地


时间:2013-06-28





  “伊泰情”第十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草原文化主题论坛于2013年6月26~27日在呼和浩特市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创新发展草原文化打造特色旅游基地。

  来自全国各地的近150名专家学者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10年来,草原文化论坛作为重要的品牌学术论坛,在全区、全国乃至世界上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力。推进草原文化创新发展,既是贯彻落实“8337”发展思路的题中之义,也是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吴团英:草原文化提升地方文化品味

  内蒙古草原文化研究工程首席专家吴团英说:“关于草原文化区域分布研究,首先要明确研究的意义,要为草原文化的保护开发提供学术支撑,深化对草原文化本质、特点和规律的认识,明确和界定草原文化区域分布状况。”

  在其《草原文化区域分布研究》的报告中,他着重介绍了内蒙古草原文化区域的分布情况。吴团英表示:“在现今的研究中有3大局限性,那就是我们的研究还仅限内部划分,仅依据草原或草地的分布和游牧文化来划分,这样的划分方法不能满足实际和现实研究的需要,应该把草原文化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分布状况。草原文化不仅充实和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同时也提升了地方文化的品味,推进了我区由民族文化大区向民族文化强区的历史跨越。”


  白薇:旅游业成为我区支柱产业

  自治区旅游局副局长白薇直言不讳自报家底。

  她说,到2012年底,全区有旅行社835家,星级饭店320家,A级旅游景区241个,拥有导游资格证人员18102人,直接从事旅游业人数约23万人,旅游业已经成为自治区容纳社会就业最多的行业之一,成为内蒙古对外宣传的窗口,成为区域合作的重要内容。

  内蒙古是中国北方旅游的热点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区旅游业的发展仅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旅游产业规模、水平、质量得到了全面的提升,自治区旅游业也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成为自治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支柱产业,旅游业已成为自治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

  论坛上,白薇还介绍了今后5年我区旅游业发展的6个重点战略导向:一是充分挖掘内蒙古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资源,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草原文化和民俗体验旅游区;二是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低碳旅游,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生态旅游示范区;三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休闲度假服务设施,发展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休闲度假胜地;四是发挥边境口岸优势,大力发展边境旅游、跨国旅游,建成中国向北开放的旅游集散地;五是完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和散客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自驾车旅游目的地;六是发挥旅游的融合带动作用,促进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大力发展多种旅游业态,不断培育旅游新亮点。


  乌兰:蒙医医疗走向联合国

  论坛上,自治区卫生厅副厅长、国际蒙医医院院长乌兰做了《神奇的蒙医药医疗与文化走向联合国》的报告。报告中,乌兰向参会代表详细介绍了蒙医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方便、价廉且特色明显、优势明显的医疗卫生手段,成为世界文化之瑰宝。

  “草原上的地理、环境、气候、生态、人们的风俗习惯、心理素质、生产方式、饮食习惯、人体素质、患病原因及愈合规律等诸多方面都与农耕地区有较大差别,有其显著的特点和规律,值得研究和探讨。草原医学是草原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医学。草原本土诞生的医学主要是蒙医、藏医、维医及其他少数名族医学等。他们的共同目标在于,根据草原地区的特殊规律、人文地理等,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和防治草原地区的疾病,为各族人民群众服务。”乌兰说。

  蒙医药不仅是国家级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治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蒙古民族最具实力的自然科学。蒙医药文化的展示,对弘扬草原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自强,推动自治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体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李天元:改变细节迎合挑战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天元作为论坛特邀专家,在论坛上提出,目前,旅游业已经成长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产业,对促进经济和社会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李天元在报告中重点提到,目前,我国国内的没有哪一个省市自治区不重视发展旅游业。以互联网为代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使得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对提供同类产品的旅游目的地,都有了更好多的了解,使得旅游业竞争不断加剧。

  最后,李天元教授幽默地以如何向外来游客打招呼,作为报告的结尾。希望通过细节的改变,来迎合当前旅游业存在的严峻挑战。


  邢莉:那达慕是蒙古族文化的表征

  “那达慕是蒙古族深刻的历史记忆,是蒙古族文化的鲜明表征。”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邢莉一语中的。

  邢莉教授分析,那达慕以广阔的草原为文化空间,无论是激烈的赛马比赛,还是竞争拼搏的摔跤运动,加之生气勃勃的射箭,都是草原民族肢体语言的表述。

  邢莉教授不无感慨地说,人类在发展的同时,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环境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保持和谐统一的关系,这就是蒙古族游牧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同时也构成了草原游牧文化的人文精神。蒙古族的那达慕文化通过自己的文化表述了自己的人文精神,并且这种人文精神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整体的民族精神之中。


  胡玉春:阶段性定位草原文化高峰期

  “‘高峰’的概念可以解释为事物在某一阶段内发展的最高点,但如果以高峰期来论,则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时间段。因此,文化高峰期也应该是一个相对而非绝对概念。”内蒙古社科院历史成吉思汗研究所副研究员胡玉春向与会代表阐释何为文化高峰期。

  接着,胡玉春研究员对何谓草原文化做了自己的解读。他说,草原文化既是以北方生活的人群为载体不断传承和发展的一种纵向文化,也是在某一个时期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的横向文化。其对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也都是在每一个历史阶段完成的。因此,阶段性定位草原文化的高峰期不失为一种学术选择。由此而论,草原文化在历史的积淀过程中,有几次发展的高峰期是没有疑问的。

  最后,胡玉春强调,草原文化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清晰、规范的学科定位,也没有为此提供一种确切的能普遍接受的学科标准。因此,很多人在谈到草原文化时仍然有一些模糊。所以,在草原文化研究领域,可以将草原文化分解成各类详细的要素作具体分析,如一个音乐符号、一种绘画手法、一种服装剪裁等。但是,在定位草原文化高峰期的问题上,如果纠结于文化的这些具体要素,就会陷入头绪繁多的窘境之中。草原文化高峰期研究需要参考的是一种综合、整体的文化现象和运动规律,而不仅仅是各种文化元素、要素的组合。

来源: 北方新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