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对发展文化的要求,东河区将文化发展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把文化产业项目像工业项目一样来抓,使文化产业这一“朝阳产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当前,东河区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创新工作举措,以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为切入点,以西口文化名城、黄河湿地胜境、民俗传承大区、多元宗教圣地为战略定位,以南北两大文化产业园区为载体,以特色文化项目为支撑,努力建设融汇西口、黄河、草原、民族、宗教等多元文化于一体的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区。
结合区情,东河区重点打造南海湿地文化创意园区和西口文化产业园区。南海湿地文化创意园区定位为“湿地天堂·休闲南海”,按照拓展环保水务、发展文化创意、完善休闲旅游、扩大生态养殖、开发基础设施五大产业的思路,着力加快发展,构筑了一个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产业发展体系。目前,该园区已编制完成《包头市南海湿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十二五规划》,在此基础上聘请了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做园区内的湿地自然保护实验区进行规划编制。
西口文化产业园区坚持西口文化产业园区保护与开发并重、传承与创新并举,深入挖掘西口、晋商、宗教、民族等特色文化资源,积极打造展现“老包头”历史、民俗风貌,融汇多元文化特征的产业园区。目前,漠南草原民俗博物馆正在筹建,内蒙古草原画派写生创作基地一期工程建成,包头西口文化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组建,黄河影院改造项目的顺利推进……为正在宏伟发展的西口文化产业园区,描绘出一幅绚丽生动的文化画卷。
文化精品建设精彩纷呈
在文化精品创作方面,东河区积极搭建载体,推出一系列舞台文艺节目和民间艺术精品,剪纸《走西口》系列、《老包头年俗——腊月·春节》等一批文艺精品产生了极大影响。
近年来,东河区文化精品创作蓬勃发展,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2010年至今,东河区已有7人获得“包头市文学艺术成就奖”、13人获得“包头市第七届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和“第九届文艺振兴奖”;在包头市首届剪纸艺术大赛评比中,东河区1人获得“包头市剪纸艺术大师”称号,2人获得“包头市十大剪纸艺术家”称号;1人获得“包头市面塑艺术家”称号;13人获得“包头市剪纸艺术能手”称号,1人作品获得包头市首届剪纸艺术大赛金奖;8人作品获得铜奖;1人作品获得优秀奖;今年,东河区向包头市推报了10个门类的22个文艺精品,作为“十二五”时期重点发展的文艺作品。这些问世精品及推报佳作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精品,带动工程向纵深发展,为繁荣我区文艺精品创作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在自治区第二届相声、小品曲艺大赛上,东河区张瑞芬文化大院的快板剧《孝顺老人》荣获快板、快书类三等奖……
群众文化活动日益丰富
不论是社区小剧场,还是农村小舞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艺活动是繁荣城乡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东河区大力扶植群众性文化活动,呈现出各类优质文化资源向社区传递、向农村辐射,为社区、农村文化生活搭建平台,开拓有益于群众文化生活的文化阵地,打造了“乐享西口情”群众性文化特色品牌,形成了“一镇一品、一街一品、一居一品、一院一品”发展格局。今年以来,民间文化阵地发挥作用,利用传统节日强化民间力量,60多家群众文艺团体参与了元宵节街头文艺汇演和焰火晚会,并在增加的文化大院中开展富有特色的活动,群众文化阵地功能得到辐射。“张瑞芬文化大院”、“西脑包晋之情艺术团”联袂举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文艺演出,促进了城乡文化交流;东河区鹿阳书画院书画展也在南海湿地公园成功举办,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与旅游、文化与产业的有机结合。
同时,利用多种手段支持发展农村文化大院,给荣誉、配乐器、送书籍。如今东河区的各个文化大院的秧歌队、舞蹈队等各类文艺人才非活跃,图书阅览室等文化设施一应俱全,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真正实现了基层文化面向群众,共享欢乐。
来源: 包头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