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着源远流长的草原文明,带着传承文化的美好希望,从5月20日起,全国首个全数字化移动博物馆车———内蒙古博物院数字化流动博物馆展车驶入草原深处,先后在苏尼特右旗、二连浩特市、托克托县、土默特左旗、武川县等9个站点巡回展出。5000余名基层百姓不必跋山涉水来到首府,在家门口“动动指尖”就实现了与自治区一流精品文物的零距离接触。
数字化流动博物馆展车车身高约4米,宽约2.6米,长约15米。内蒙古博物院以往的流动博物馆都是以文物的复、仿制品或图板为主,而这个数字化流动博物馆的展示主体是3D高清数字文物,把很多不便于出展的文物用数字化的形式“请”出博物馆与广大观众见面。车厢内大量采用触摸屏技术,将文物放大几十倍,观众可以近距离观看文物的细微之处和其独有的精彩。据了解,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内蒙古博物院已经先后对1004件馆藏珍贵文物进行了三维数据采集及数字模型制作,为数字化流动博物馆奠定了基础。
5月20日上午,第三届牧民之家草原“珍珠节”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拉开帷幕,数字化流动博物馆展车成为“珍珠节”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巨大的LED显示屏,新颖的3D数字模型演示,为牧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他们一边聆听蒙语讲解员的介绍,一边用指尖触摸屏幕上的数字文物。牧民斯琴巴彦尔在留言簿中写道:“这次展览将历史文物用数字化形式演示,形式非常好,陈列内容具有审美情趣,让我们学到很多历史知识。”当日下午,数字化流动博物馆展车前排起长队,苏尼特右旗蒙古族小学900余名师生前来参观。孩子们在讲解员的协助下观看着一件件精美绝伦的“文物”,感受着草原历史文化,新颖的展览方式为孩子们带来别样的参观体验。
随后,数字化流动博物馆展车又来到了二连浩特市。在二连浩特国门边防哨所,数字化流动博物馆把丰富的文化大餐送到基层部队官兵身边。哨所官兵常年驻守边疆,平日里很少有机会走进博物馆参观,数字化流动博物馆的到来丰富了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带去了内蒙古博物院对官兵们的真挚问候和良好祝愿。在二连浩特市恐龙广场,数字化流动博物馆成为市民们瞩目的焦点。一位前来参观的老大爷对工作人员说:“数字化流动博物馆这种形式真的很好。很多人没有去过呼和浩特的内蒙古博物院。希望你们能够经常来下面的盟市、旗县,让更多人了解我们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
5月29日上午,数字化流动博物馆走进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博物馆,先进的数字化设备和新颖的宣传教育方式为文博界同行带来全新的体验。大家互相交流学习,共同探讨如何以多样化的形式实现博物馆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数字化博物馆展车内部的电子设备也让当天来参观的孩子们眼前一亮。
为庆祝“六一”儿童节,5月31日上午,数字化流动博物馆走进革命老区武川县的哈乐小学。这份特殊的节日礼物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实现了零距离感受历史文化的梦想,也为儿童节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哈乐小学坐落在武川县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德胜沟。从2008年起,内蒙古博物院就先后3次牵手哈乐小学,将其确定为“一对一”长期帮扶对象,与哈乐小学学生们开展了“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向老区孩子捐赠书籍和学习、生活用品。今年儿童节来临之际,内蒙古博物院又为老区的孩子们带来一个新朋友,那就是数字化流动博物馆。上午10点30分,蓝白相间的“庞然大物”矗立在哈乐小学的操场上,孩子们带着好奇的目光围绕在展车旁边,看着它像变形金刚似的一点点展开。巨大的LED显示屏,灵活的触摸屏幕,形象的三维立体模型,都让孩子们直呼“太神奇了!”他们在讲解员的帮助下用指尖触摸数字文物,不停地放大、缩小、旋转,仔细观察平常根本看不到的细节。讲解员们也从文物的发掘出土过程讲到艺术价值,从文物的历史背景讲到工艺特色。生动活泼的语言,富有亲和力的表情,启发诱导式的问答和丰富多彩的互动为老区孩子们带来全新参观体验。参观结束后,哈乐小学的李艳飞老师说:“博物院的数字化流动博物馆让地处偏远山区的我们开拓了视野,讲解员的讲解和实际动手操作也让孩子们学到了知识,丰富了生活,你们的到来让孩子们的脸上增添了更多的笑容!”五年级的学生李娜也在留言簿上写道:“今天我特别高兴,这里的好多东西都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真是太神奇了!”
随后几天,数字化流动博物馆又先后走进了土默特左旗一中、萨拉齐镇和乌兰察布市集宁区。至此,内蒙古博物院数字化流动博物馆首次巡展画上圆满的句号。数字化流动博物馆被誉为“文化之舟”,这种数字化与移动平台相结合的新颖展示形式,突破了传统的实体文物展示和展板宣传模式,让深藏在“象牙塔”里的文物走进百姓的文化视野,满足了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据博物院工作人员介绍,今后,数字化流动博物馆将陆续走进自治区其他盟市和旗县,将文化传承的足迹遍布全区各个角落,真正实现文化惠民,共享文化发展硕果。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