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37”发展思路系列述评8】欧亚互通 功能齐备桥头堡 三国共赢 活力贲张增长极


时间:2013-08-08





  只有借助过去才能理解现在,也只有借助现在才能展望末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正在经历发展格局深刻调整的内蒙古,应该怎样审视过去?又该如何面向末来?

  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内蒙古顺应时代潮流和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2013年3月6日,北京,内蒙古大厦。

  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内蒙古代表团举行全团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在审议时说,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要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起来,按照中央的要求,着眼长远发展,找准发展定位,统筹考虑内蒙古的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发展优势,加快“五个基地”的建设和推进,加强“两个屏障”的巩固和发展,加大“一个桥头堡和沿边经济带”的建设力度。

  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中的8个发展定位首次完整点题。

  13天后,在呼和浩特召开的全区干部大会上,王君同志详细阐述了“8337”发展思路,明确提出,“建设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是中央赋予内蒙古的重大责任,也是我区深化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

  自2012年底来到内蒙古自治区任职,履新不足百天的王君同志,结合中央领导对内蒙古的期待、历届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当前的国情区情以及自治区的长远目标,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审视内蒙古的优势和潜力,明确提出并回答了内蒙古当前处在什么样的发展方位、经济社会要往什么方向发展以及怎样去推动发展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了发展思路,明确和强化了发展举措,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资料显示,“十一五”末,我区外贸进出口总额刚过百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不足40亿美元,这与我区1.6万亿元的经济总量和1.3万亿元的投资规模很不相称,外贸依存度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微乎其微。这既说明我区发展的活力动力不足,也意味着我们在扩大对外开放方面存在巨大的潜力和空间。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潮流。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开发开放经济带,形成内外联动、互利双赢、安全高效的全方位开发开放格局,是内蒙古顺应时代潮流和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准确定位全力推进:争当国家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重要增长极

  桥头堡,陆桥经济研究中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重要概念。港口的性质、运输线路的便捷和政府部门的定位,是确定桥头堡的主要依据;融国际运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为一体的国际商贸中心,是桥头堡的主要功能定位。

  这是一条连接欧亚大陆的桥。满载货物的国际集装箱专列从这里起锚,沿着大陆桥直达欧洲腹地。

  这是一扇我国向北开放的窗。来自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地区的木材和蒙古国的煤炭等物资,源源不断地从窗口流入国内。与此同时,大量新鲜瓜果、蔬菜和电子产品等从这里走出国门,摆上国外普通家庭的餐桌,走进国外的市场。

  这是一串镶嵌在边境线上的珍珠。白皮肤、黄皮肤、黑皮肤的商人们说着不同的语言、打着各式各样的手势,用订单书写着边贸的繁荣;机房、厂房里的计算机和设备繁忙运行,为不断升级的原字号产品贴上中国和内蒙古标签。

  这里是满洲里,是二连浩特,是分布在内蒙古4200公里边境线上的19个口岸——

  满洲里铁路口岸、满洲里公路口岸、黑山头水运口岸、室韦水运口岸、二卡公路口岸、胡列也吐水运口岸面对俄罗斯开放;

  二连浩特铁路口岸、二连浩特公路口岸、策克公路口岸、甘其毛都公路口岸、珠恩嘎达布其公路口岸、阿日哈沙特公路口岸、满都拉公路口岸、额布都格水运口岸、阿尔山公路口岸、巴格毛都公路口岸面对蒙古国开放;

  呼和浩特航空口岸、海拉尔航空口岸、满洲里航空口岸为国际航空口岸。

  盛夏七月,凉爽宜人的满洲里迎来了旅游旺季。纷至沓来的国内外游客,忙碌地穿梭于这座精致的边境城市。同样忙碌的还有这个城市的决策者们和各个工地上的建设大军。

  4月16日,满洲里市委、政府下发文件,“优环境、聚人气、促发展”活动全面铺开。

  仅隔10天,总投资超过500亿元的157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

  紧锣密鼓的动作背后,是满洲里市与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积极对接、争当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和领跑者的决心。

  今年,满洲里市确定了288个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942亿元。这些重点项目涵盖了满洲里的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项目全部达产后,可新增利税23亿多元,新增就业岗位4万多个。

  按照“四基地、一中心、一平台”的发展定位,满洲里全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素质,推动产业升级发展。

  能源开发转化——加快推进多金属矿分步回收综合利用等项目,推动口岸站场宽准轨延伸至扎赉诺尔

  能源开发转化基地,带动境外资源落地加工。

  进出口资源加工——打造全国最大的进口木材交易市场、锯材集成材加工集散基地和木结构房屋加工基地,加快推进俄罗斯经济园的规划和报批工作。

  外经贸——引导企业积极争取整车、重油、农产品等商品的经营资质,全力打造中俄陆路最大的农产品换装平台;依托“苏满欧”通道,扩大电子产品等高附加值货物出口,力争口岸运量突破3000万吨;加快国际公路物流中心、国际木材交易中心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自治区级国际物流园区报批工作;加强与环渤海港口合作,建设满洲里内陆港,推动物流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跨境旅游——启用口岸签证大厅和出入境制证中心,开展边境旅游就地办照业务,加快旅游区域联动,拓展跨境旅游市场。

  “二连”原名“额仁”。“额仁”是牧人对荒漠戈壁景色的一种美好描述,五彩斑斓,有海市蜃楼之意。这座与蒙古国扎门乌德市隔界相望的口岸新城,正在加速建设、发展,在荒漠戈壁上描绘着五彩斑斓的图景。

  按照“8337”发展思路,二连浩特市提出要建成国家对蒙开放的黄金桥头堡、自治区沿边经济带的重要增长极、西部地区特色鲜明的一流口岸城市。

  打造沿边开发开放的试验平台——重点抓好口岸商务特区、边民互市贸易区、中蒙跨境经济合作区和扎门乌德中蒙经贸合作区建设,搭建更为有效的开放合作载体,再造发展新优势。

  打造中蒙边境的商贸重镇——根据蒙俄市场需求,着力提高口岸市场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吸引更多的国内出口商品在这里集散,吸引更多的蒙俄客商在这里购物;立足国内市场需求,加快建设矿产品、木材等进口资源交易市场,努力把二连浩特建成连通环渤海经济圈和呼包银榆经济带的重要进口资源产品交易中心。

  打造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加快推进锡二线、二满线铁路建设,力争集二线铁路改造项目早日开工,提高二连浩特至国内市场腹地的铁路运输能力;积极推动二连浩特至满都拉图一级公路建设,力争延伸至河北沽源,打通二连浩特至华北最快捷的公路运输通道;启动实施二连浩特机场改扩建工程,开通二连浩特机场国际航空港;积极敦促蒙古国方面改善疏运基础条件,加快连接蒙俄、直通内地的“通疆达海”经贸大通道建设。

  打造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门户——推动国内企业有序参与蒙俄矿产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业发展,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在境外建立加工基地、出口商品展销中心,实现对外贸易与投资的良性互动。

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充满活力的沿边开发开放经济带形成

  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开发开放经济带,必须遵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规律,秉承平等互利、有取有予理念,在共同发展中互赢,在互赢中实现更高水平、更高效率、更高质量的发展;

  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开发开放经济带,必须坚持以点带线、以线串点、点轴开发,以沿边口岸和城镇为依托,以工业园区、边境经济合作区互市贸易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经贸合作区为主要载体;

  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开发开放经济带,必须统筹规划、布局和建设,促进口岸与腹地经济一体化发展,以经济腹地为支撑,形成口岸、城镇及区域间互动耦合、功能完整的建设格局;

  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开发开放经济带,必须加快发展煤炭深加工、有色金属加工、木材加工等进口资源加工业,完善发展建材、机电等出口加工业,积极发展面向俄蒙市场的外向型农牧业,大力发展口岸和区域物流、跨境文化旅游、国际会展、金融等特色服务业。

  朱晓俊,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先后参与自治区“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研究和编制工作。这位致力于宏观经济研究的中青年学者,对如何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开发开放经济带,提出几个方面需要把握的问题,极具现实性和前瞻性。

  在漫长的互市贸易过程中,内蒙古形成了著名的“草原丝绸之路”和“茶叶之路”。但国际贸易不仅仅局限于“互通有无”,它有一个更高层面的追求:通过贸易的发展促进信息、物质、思想的交流,激发自身的创新机制,从而带动经济发展。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需要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互利共赢。

  “引进来”,不仅要扩大能源原材料特别是国内短缺原材料进口,更要吸收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这有利于我区积极利用和参与国际分工,通过国际交换,扩大对外贸易,缩小发展差距。

  “走出去”,意味着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兴业。这有利于我区企业深化与俄罗斯、蒙古国的能源资源互利合作,扩大境外资源进口,抢占国际市场,带动出口。

  要明确“走出去”、“引进来”的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产业、重点产品,促进沿边对外开放产业带形成、资源利用方式一体化、资源合作领域多元化。

  对外经贸合作是外部驱动力,国内区域合作是内生动力。只有形成内外联动,沿边经济带的发展底气才会更足。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合理配置国际资源和国内资源,是建设桥头堡和沿边经济带的重要出路。

殷切期望重大责任: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美好的内蒙古

  1987年6月——自治区成立40周年之际,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时指出:“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我们的政策是着眼于把这些地区发展起来。如内蒙古自治区,那里有广大的草原,人口又不多,今后发展起来很可能走进前列。”

  邓小平同志以伟大战略家的眼光看待内蒙古的优势和潜力,对内蒙古的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为内蒙古的发展确立了远大目标。

  1999年1月,江泽民同志到内蒙古视察。历经20多年改革开放的内蒙古大地,到处洋溢着蓬勃的发展活力。江泽民同志要求,“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使内蒙古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

  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同志针对内蒙古当前的发展现状,作出了“内蒙古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特别是向北开放中取得新进展”的重要指示,对内蒙古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2011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若干意见》,明确了内蒙古的四大战略定位,“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便是其中之一。

  2012年,依据《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和《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国家第一次明确了沿边开放的大格局定位:内蒙古,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在中国改革开放这部鸿篇巨制中,内蒙古作为共和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寄托着党中央的殷切期望。

  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开发开放经济带,开放是前提,开发是关键,繁荣富裕和谐美好是目标。

  这是一份重托,我们必须尽心竭力。

  这是一份使命,我们丝毫不可懈怠。

  这更是对智慧与谋略的一种考验,我们信心十足,承载起历史的抉择与时代的召唤,起锚扬帆。

  内蒙古——中国向北开放的大门,永远为和平与发展敞开!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