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8337”发展思路系列报道19】农畜产品加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绿色工程”


时间:2013-08-15





  着力提升产业整体素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期的内蒙古顺应发展大势的选择。正因为如此,在“8337”发展思路中,“三个着力”的第—个便是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按照“8337”发展思路绘就的蓝图,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为了营造贯彻落实“8337”发展思路的良好舆论氛围,从7月3日起,在《产经前沿》“聚焦‘8337’发展思路系列报道”专栏中,陆续推出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关的解读性报道,内容涉及工业结构调整、农牧业结构调整、发展清洁能源等9个方面内容,今天推出第七篇——

  无论是资源禀赋、发展基础,还是发展条件、发展优势,内蒙古的绿色农畜产品声名远播;无论是龙头企业、驰名品牌,还是精深加工、区域布局,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业势头强劲。

  围绕“绿色”创品牌,围绕“生产”夯基础,围绕“加工”强龙头,在努力推进农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的同时,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的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农畜产品加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确立了乳、肉、绒、粮油、马铃薯、饲草饲料等六大主导产业,有力地拉动了全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8337”发展思路指出,要把内蒙古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这是我区新形势下转变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农牧业市场竞争能力、实现富民强区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举措。

  那么,农畜产品加工业这一传统产业,将如何实现新型化发展?如何实现更深层次的结构调整?

  当前形势下,关乎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业结构调整的三个热点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业结构怎么样?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业结构调什么?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业结构怎么调?

  热点问题: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业结构怎么样?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849家,实现销售收入3017亿元,实现增加值908.4亿元;有212.6万户农牧民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占全区农牧户总数的59%以上。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8家,自治区级403家,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公司有9家。全区形成年加工转化粮油1400万吨、牛奶880万吨、肉类150万吨、羊绒2万多吨、马铃薯360万吨的生产能力,农畜产品加工率达54.8%。2012年,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6%,成为继煤炭、冶金之后第三大支柱产业;自治区100家非煤炭类重点企业中,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有27家。

  内蒙古发展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已具备坚实的基础和得天独厚的优势。

  发展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内蒙古有资源优势: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天然绿色生态环境,使我区农牧业的生态条件、作物与畜种分布、耕作和饲养制度呈明显的地域性差异,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牛奶、羊绒、肉牛、肉羊、玉米、小麦、水稻、高油大豆、马铃薯、番茄红干椒10个重点产业集群和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聚集带。从全国范围看,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具有原料上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从产量上看,内蒙古羊绒产量居世界第一,羊毛、牛奶、牛羊肉的产量在全国名列第一位,良好的农牧业生产条件和丰富的物种资源,为全区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展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内蒙古有市场优势:伊利、蒙牛、鄂尔多斯等名牌产品在国内其他省份甚至世界上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羊绒及羊绒制品已成为具有内蒙古特色的第一大出口商品。由于人们对农畜产品绿色优质安全的高度关注,我区的农畜产品有着广阔的需求增长空间。据统计,目前我区生产加工的牛奶85%销往全国各地,马铃薯鲜薯的60%销往华北地区,马铃薯原种的90%销往华南地区,京津地区的优质小麦加工产品和优质牛羊肉产品的54%来自内蒙古。

  发展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内蒙古有产业基础优势:目前我区具备了年产500亿斤粮食、250万吨肉类、900万吨牛奶、12万吨绒毛、50万吨禽蛋和10万吨水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截至2012年,全区共有中国驰名商标46件,其中绝大多数来自农畜产品加工业。目前,全区共有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83个,其中种植业产地391个,面积达139.39万公顷,畜牧业产地111个,养殖规模达2196.11万头万羽、万只,渔业产地81个,养殖水面积达28.62万公顷;无公害农产品总数达1764个。绿色食品生产企业144家,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343个,认证产品规模达到209.22万吨,年销售额达97.58亿元,通过农业部审核通过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36件。今年上半年,全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利润68.5亿元,同比增加了6.8%,农畜产品工业增加值增长8.5%。
 热点问题: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业结构调什么?

  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包思勤认为,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基础很好,已经形成了以乳制品加工为优势,六大主导产业多元发展、协同带动的农畜产品加工业体系,成为内蒙古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但同时,农畜产品加工业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不容忽视: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比较严重,加工企业普遍规模小、品牌杂、效益低、无序竞争等现象突出;发展质量不高,多数企业依然延续单纯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道路,科技创新能力普遍较弱,内生动力明显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经常处于不利地位,抗风险能力较弱;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生产、加工、销售各个链条之间相互脱节;融资能力不强,龙头企业不同程度存在项目建设资金和生产经营资金缺乏的问题,融资渠道窄、门槛高、额度小,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

  问题的存在,为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内部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立足资源禀赋和现有产业基础,本着市场导向、效益优先、发挥优势的宗旨,加快构建我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体系,巩固提高目前已在国内市场居领先地位的乳制品加工业和羊绒加工业,扩张极具发展潜力、且成长性好的肉制品加工业和优质粮豆产业加工,积极培育具有地区比较优势和鲜明地区特色的薯菜和饲草饲料产业。

  乳品加工业调整方向:重点打造呼和浩特市、呼伦贝尔市乳品加工产业集群,加快乳品加工企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和集团化的步伐,加大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力度,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本土大型乳品企业行业竞争优势,提升我区乳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加快发展高品质液体乳和婴幼儿乳粉生产,大力发展酸奶等低温产品和奶饮料等创新产品,不断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肉类加工业调整方向:以牛羊肉加工为重点,整合现有肉类品牌资源,打造3至5个中国驰名商标和肉类企业“航母”。引入规范、有序的竞争机制,按照国际肉类安全卫生标准,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化肉类加工厂,创建草原绿色品牌,大幅度提高肉类加工能力和精深加工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确保牛羊肉加工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绒毛皮革加工业的调整方向:以鄂尔多斯、鹿王、维信等知名品牌为核心,整合现有加工资源,提高羊绒产业的集中度;依托国内羊毛制品知名品牌,搞好配套联合,产品向精深加工和多样化方向发展,带动我区细羊毛产业发展;立足于转化资源,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技术含量,瞄准国际国内大企业进行招商引资,发展皮革绒毛产业。

  粮豆加工业调整方向:发展氨基酸、调味品、葡萄糖、医药中间体、抗生素、维生素等玉米精深加工产业,重点打造玉米深加工产业集群;全力打造大豆深加工产业集群,支持企业开发大豆保健食品、保健饮品等功能性食品;打造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大型小麦加工企业,延伸小麦加工产业链。

  薯菜加工业的调整方向:在不断扩大现有加工企业生产规模的基础上,积极引进一批高标准、高技术含量的马铃薯加工企业,迅速扩张加工能力,开发多元化产品,提高我区马铃薯的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并逐步延伸加工链条,向变性淀粉或淀粉衍生物以及有机化工产品等深加工领域拓展,把我区马铃薯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饲草料加工业调整方向:大力推进优质牧草种植,强化饲草储备库建设,重点新建和扶持10家大型反刍动物饲料生产企业。继续培育、扶持国家和自治区级饲料加工企业,使其做大做强,创造名牌产品;对现有的小型饲料加工企业进行整合,逐步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确保能量饲料和蛋白饲料基本实现自给。

 热点问题: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业结构怎么调?

  7月29日,在全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座谈会上,自治区主管部门和各盟市分管领导就如何进一步发展壮大农畜产品加工业达成共识:夯实产业基础,加强基地建设;提升产业质量,突出绿色发展;增强发展实力,推进联合重组;壮大产业规模,强化辐射带动;扩大产业影响,搞好市场开拓。

  要从基地建设入手,推进农产品加工标准化体系建设。要发挥我区农畜产品生产环境污染轻的比较优势,重点依托区内原材料资源禀赋,以生产加工绿色、有机食品为主攻方向,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农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建立统一、权威的农牧业标准体系,逐步扭转我区多数产品无标生产、无标上市、无标流通的局面,从源头上保证农畜产品质量,构建全程监管、从田头到餐桌可追溯机制。要推广先进的种养模式和标准化的种植、养殖技术,建设一批农畜产品标准化示范生产基地和绿色有机生产基地,为龙头企业提供更多优质、安全、无污染的原料。尽快对各项农畜产品标准化体系进行梳理规范,特别是绿色、有机产品的标准要与国际标准接轨,着力打造国内一流的绒毛纺织、乳制品、肉制品、米面及杂粮制品、特色营养保健食品等五大主导优势产业;建设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果蔬、油脂、饮品三大区域优势产业;培育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休闲食品、调味品等成长性产业。

  要从加工企业重组联合入手,完善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要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扶持龙头企业加快资源整合、资产组合,通过政策引导、资本融合的方式,使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肉羊产业为例,要全力打造5个全国家喻户晓的肉羊品牌,建设5家存栏100万只以上的大型肉羊联合体,培育5家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领军企业。要强化对订单基地的生产指导与服务,创办、领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采取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形式,将加工、销售环节的部分收益让利给农户,带动农牧户参与设施农业和规模养殖,充分发挥其示范和引导作用。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市场+农牧户”等新型组织模式,培育奶联社、肉联体等合作经济实体,推进龙头企业与农牧户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培育和壮大一批规模较大、技术装备水平较高、竞争能力较强的骨干企业,提高骨干企业的行业影响力以及在区域内的辐射带动作用。

  要从品牌打造入手,重点打造深加工产业集群。建立和完善以消费者认可和市场评价为基础的名牌产生机制,支持鼓励龙头企业、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农牧业经济组织,申报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以优势骨干企业为主体,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支持龙头企业自建或与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自己的产品研发机构,开发新产品,发展精深加工,提高加工转化率。要重点打造初具规模的乳品精深加工、牛肉加工、羊肉加工、羊绒加工、玉米深加工、小麦加工、水稻加工、大豆深加工、马铃薯加工、番茄和红干椒深加工等产业集群,解决各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积极培育皮革皮毛、饲草饲料等新兴产业集群,促进农畜产品加工业持续稳步快速发展。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