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草原 无边绿翠凭羊牧 和谐发展 业兴人勤向小康


时间:2013-09-04





  ——内蒙古草原生态建设畜牧业发展综述

  悠悠岁月,忆内蒙古曾经水草丰美。

  时光荏苒,看内蒙古重现天堂美景。

  星移斗转,看内蒙古依旧六畜兴旺。

  2013年,必将成为内蒙古值得铭记的年份。

  这一年,大自然格外垂青,雨量丰沛。全区草原牧草高度为14至95厘米,大部分牧区的牧草高度高于30厘米。与去年同期相比,大部分牧区的牧草高度偏高4至25厘米。全区草原平均植被盖度为36.5%,植被平均高度为22.5cm,预计今年最终植被平均盖度将达到44%。

  这一年,畜牧业生产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截至6月末,全区肉类、牛奶、禽蛋产量分别达到111.5万吨、414.8万吨和30.8万吨,同比保持稳定。上半年,农牧民来自于畜牧业的现金收入1536.58元,同比增长14.7%“,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的目标得以实现。

  这一年,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加快转变。随着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农牧业加快发展步伐,逐步由单纯追求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生态环境并重转变。草原植被盖度接近上世纪八十年代水平。今年上半年,内蒙古草原建设总体规模达到2824.05万亩,人工种草面积达到去年全年种草面积的73%。

  这一年,农牧业结构不断优化,畜牧业快速增长,成为第一产业的主要增长点。各级农牧业部门着重抓好牧区生态家庭牧场建设、农区标准化规模养殖和品种改良两大关键环节,积极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牧业年度全区牲畜存栏达到1.148亿头只,同比增加230万头只,实现了“九连稳”。

  这一年,昔日退化的草原重新染绿,植被恢复的速度超乎想象。2012年全区草原平均植被盖度比2000年提高了13.1个百分点,草场亩均牧草产量达到60.36公斤,比2000年增长了90.35%,草原生态实现了退化趋缓、局部好转的良好局面。

  “带薪休假”,及时雨滋润万里草原

  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促牧民增收促生态恢复

  内蒙古草原总面积13.2亿亩,居全国五大草原之首。从东到西绵延4000多公里的广袤草原,是1400万各族农牧民群众的生存根基和生命家园。

  然而,随着气候的恶化和大面积的垦草种粮,草原超载过牧、草畜关系持续失衡,绿草逐渐稀疏,沙漠开始蔓延,草原生态不断恶化。

  无法忘记那些曾经的数字:天然草原退化面积达到4626万公顷,占内蒙古草原总面积的53%,并且每年还在以数十万公顷的速度退化、沙化。

  治理草原,有了“最后期限”!

  保护草原,已经势在必行!

  2011年开始,内蒙古等全国8个省区全面启动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的各项政策措施。内蒙古10.2亿亩草场被列入补奖机制范围。其中,阶段性禁牧4.04亿亩、草畜平衡6.16亿亩,涵盖了内蒙古所有牧区和半农半牧区。

  这是继退牧还草工程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之后,国家做出的又一保护草原生态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广大草原牧民期盼已久的一件大事。

  5年内将投资202亿元保护草原生态!

  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规模。

  保护草原,内蒙古责无旁贷!自治区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郭健认为。

  自治区农牧业厅副厅长牧远介绍,3年来全区共发放补奖资金96亿元,146万户农牧民不同程度享受到了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4.48亿亩草原实施了禁牧政策,5.65亿亩草原落实了草畜平衡,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

  牧远认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就像让草原“带薪休假”,这对于进一步提升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尽快扭转草原持续退化的被动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牧民们欣喜地看到,国家每年下达内蒙古禁牧、草畜平衡任务10.16亿亩,牧民生产资料补贴落实48万户,牧草良种补贴资金4.522亿元,各项奖励补贴资金共40.4475亿元。

  与此同时,内蒙古认真落实国家牧草良种补贴政策,截至今年6月上旬,内蒙古共有3132万亩牧草地享受到了每年每亩10元的政策补贴,充分调动了人工种草的积极性。

  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赛音锡力嘎查牧民齐木德算了一笔“比较账”:没有禁牧时,他家常年大概可以养500只至600只羊,除去饲草料成本7万至8万元,每年纯收入有4万多元。按照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每亩补助6元,不养羊也可以获得9万元。

  自治区农牧业厅草原处处长吴宝山介绍说,随着草原补奖政策的深入推进,内蒙古原有的粗放型草原畜牧业正逐步向建设型、生态型的现代化草原畜牧业转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以后,内蒙古牧民政策性补贴收入平均每人每年提高了758元。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实施,彻底转变牧民的传统思想观念和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促进牧民群众生产经营方式由粗放管理向设施集约管理转变,牧业经济发展由草原畜牧业向设施畜牧业、生态畜牧业转变,由单一的牧业经济向复合经济转变。

  最让牧民兴奋的是,他们赖以生存的草原,植被恢复明显,牧草的盖度高度都有了明显增长。

 草多畜旺,畜牧业发展蒸蒸日上

  禁牧不禁养,提高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比重

  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8337”发展思路,明确要求把内蒙古加快建成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围绕这一思路,自治区农牧业厅在保护草原的同时,不断深入推进畜牧业发展。

  保护草原,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草原。

  政策倾斜,也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畜牧业。

  草多畜旺,更是为了实现农牧民持续增收。

  保护草原生态的同时,内蒙古畜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

  自治区农牧业厅副厅长布仁认为,实现内蒙古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思路是,要充分发挥内蒙古农牧结合的双重优势,以推进牧区生态家庭牧场建设、农区标准化规模养殖为主攻方向,以稳定牧区牲畜头数、提高个体单产、提升草原品牌核心竞争力和增加农区牲畜头数、提高繁殖率为切入点,增加牲畜存栏,提高品质效益,做大做强畜牧业。草原畜牧业最大的优势是绿色、无污染,突出草原这一优势,打造区域性草原统一品牌,共同开拓市场,增强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在牧区,内蒙古大力实施“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推广接冬羔早春羔,提前出栏的生产方式,加快畜群周转,提高养殖经济效益。抓好畜牧业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生态家庭牧场,发挥国家草原生态补奖机制、退牧还草工程等生态工程项目的综合效应,合理流转草牧场,扩大经营规模,配套完善基础设施的家庭牧场之路,实现草原生态保护和牧民增收“双赢”。目前,牧区各类生态家庭牧场已发展到3万多户。

  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内蒙古加快生产方式转变,突出抓好基础母羊繁育专业户,积极推广多胎品种,坚持不懈地推动两年三胎,提高繁殖成活率,加快繁殖速度,增加饲养量。在抓繁育专业户基础上,推动专业村、专业乡建设,带动区域规模化经营,不断增加农区饲养量,做大农区畜牧业。在主产区示范带动下,自治区百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奶牛存栏比重由2008年不足7%提高到目前的40%以上。

  谈及近年来内蒙古畜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自治区农牧业厅畜牧处白音介绍:内蒙古畜牧业发展遵循因地制宜,指导牧区和农区走不同的发展路径。牧区稳定头数,关注点放在加大对呼伦贝尔羊、乌珠穆沁羊和苏尼特羊等三大蒙古羊品系的提纯复壮以及提高个体产出上;推广接冬羔早春羔,加快畜群周转,增加羊肉产量。农区扶持繁育专业大户发展,推广三元杂交、两年三胎、一胎多羔技术路线,提高繁殖率,增加饲养量。加之国家和自治区良种补贴政策的实施,全区优势畜种的种畜质量和单产水平明显提高。

  统计显示,通过全面推进“双百千万高产创建工程”,据生产性能测定,地方品种成年公母羊体重分别达到70公斤和50公斤以上,均达到二级羊标准,部分指标超过特一级羊标准。乌珠穆沁羊选育群与未选育群相比胴体重提高3.49公斤。西门塔尔肉牛冷配与本交后代比较,胴体重增加36.74公斤。规模养殖场荷斯坦奶牛年平均单产达到7吨以上。

  在推进规模养殖方面,各地想办法、出实招。呼和浩特市投入1.2亿元资金专项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目前规模化程度已达70%;鄂尔多斯市政府引导建设的现代草原畜牧业示范户,突出抓好棚圈设施的标准化和种植、饲喂的全程机械化,示范户已达1130户;锡林郭勒盟积极引导草牧场合理流转,培育生态家庭牧场1万多家,全盟乌珠穆沁羊和苏尼特羊标准化畜群达到1万群,占畜群的45%;巴彦淖尔市专项推进肉羊规模化发展,年出栏500只以上的肉羊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5%。

  在“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带动下,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势头强劲,苜蓿种植与奶牛养殖紧密结合的做法得到了农业部的充分肯定。

  各地出政策、投资金,整合土地资源,吸引近10亿元社会资本发展苜蓿生产,奶牛存栏超万头的44个旗县区泌乳牛每头平均苜蓿面积达到0.92亩。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以小面积的人工草地建设、保护大面积的天然草场,目前,节水人工紫花苜蓿种植面积已达到60.7万亩。

  播绿增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

  像抓发展一样抓生态,是内蒙古总结长期以来生态保护建设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保护草原的基础就是要落实草原“双权一制”制度。目前内蒙古落实草原权属面积11亿亩,草原承包到户面积10.4亿亩,比2010年增长了19.5%。

  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机制政策包括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牧草良种补贴和牧民生产资料补贴,在基本实现贯彻推行禁牧和草畜平衡政策的同时,保证了牧民的收入不减少、生活水平不下降的目标。

  杭锦旗锡尼镇赛台嘎查牧民尔定图一家四口人,经营牧场10000亩,饲草料基地100亩;建有标准棚圈400平方米,储草棚200平方米,牲畜头数340头只,近年采取草畜平衡、化区轮牧等措施既减轻草场压力又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同时不断加强棚圈、饲草料基地、围栏等基础设施建设,再加上补奖政策的到位,人均纯收入达到7万元,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为了保护生态,鄂尔多斯市推行“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等生态补偿办法,在10年快速推进工业化过程中,全市植被覆盖率由30%提高到75%。

  锡林郭勒盟东乌旗始终坚持把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实施了围封转移、划区轮牧、风沙治理等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目前东乌旗轮牧面积达到3251万亩,是2007年的3.9倍,流转整合草牧场1431万亩,培育现代家庭牧场1300户,培育打草场850万亩,年均打储草3亿公斤以上。

  呼伦贝尔伊敏煤电在开采过程中注重回填与植被恢复,生产采用封闭式流程,有效保护了鄂温克草原。

  在美丽发展的思路指引下,呼伦贝尔市的沙地治理以每年几亿元的投资和治理100万亩以上的速度推进,沙区植被覆盖率平均提高15%。

  通过近3年的禁牧以及草原生态保护政策的贯彻实施,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草场植被有了明显好转,植物高度较2010年前平均提高了4至8公分,盖度提高了10个百分点,亩鲜草产量提高了近20公斤。

  来自农牧业厅的消息称,到2015年,内蒙古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规划目标为全面落实并扎实推进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实施天然草原划区轮牧3000万亩,草原围栏总面积10000万亩,人工草地建设规模保持在5000万亩以上。年青贮饲料达到400亿公斤,年打贮青干草200亿公斤,年生产牧草种子2000万公斤。草原植被盖度由2010年的37%提高到45%,增加8个百分点;草原“三化”面积每年减少3000万亩,五年减少1.5亿亩;牧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12%。

  到2015年,通过划区轮牧和休牧落实草畜平衡制度,要实现草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通过长期禁牧、阶段性禁牧、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等措施,给草原创造自我休复的条件,逐步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恢复草原植被;通过人工草牧场建设,增加饲草料有效供给,缓解天然草原压力,促使退化沙化草场得到有效治理。

  天堂草原,无边绿翠凭羊牧;美景如画,一川草色绿北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草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建成内蒙古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良性生态系统,指日可待。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