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内蒙古农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肉产业发展的脉络十分清晰。到2015年,肉羊存栏达到9000万只以上,羊肉产量达到90万吨以上;到2020年,羊存栏突破1亿只以上,羊肉产量超100万吨,羊肉产量全国继续保持第一位,绿色草原羊肉品牌家喻户晓。到2015年,基础母牛存栏达到430万头以上,繁殖率达到70%以上,牛肉产量超60万吨以上;到2020年,基础母牛存栏达到580万头以上,繁殖率达到90%,牛肉产量超90万吨以上,实现区域内基础母牛养殖和肉牛育肥饲养平衡。
作为全国五大牧区之首,内蒙古的肉产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内蒙古的传统产业,肉羊、肉牛的绿色品质优势十分突出,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加工企业集群和相对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
随着我区畜牧业发展不断转型升级,我区肉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牛羊肉产量和质量也呈现同步提高的良好态势。截至今年6月末,全区肉类产量达到111.5万吨。
通过科学规划优势发展区域,继续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实现了全区肉产业专项推进的新突破,实现了牧区生态家庭牧场、农区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方面的新突破。
今年起,自治区将每年安排促进肉羊产业发展专项资金6000万元,明年开始,本级良种补贴资金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到6000万元,集中扶持种羊场建设和繁育专业大户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区羊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这一政策的出台,让发展肉羊、肉牛养殖的牧民吃了定心丸。
如何实现肉产业的专项推进?自治区农牧业厅确定了发展思路:要调整肉羊、肉牛产业发展战略,把产业发展轴心放在畜种和饲草料资源相对集中和丰富的地区,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和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的生产核心区,提升综合生产能力。
实践证明,农区走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发展道路,有利于秸秆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尽快释放潜在的养殖红利;牧区走“草畜平衡”,低成本、高效益的现代化草原畜牧业发展道路,则有利于实现肉羊、肉牛生产与草原生态建设“双赢”。
近年来,我区农区肉羊、肉牛规模养殖发展进程快速推进,规模水平不断提升。针对牧区实际,已经探索出一条“生态安全优先”,以草原生态保护为前提,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生态家庭牧场经营模式。
自治区农牧业厅副厅长布仁介绍,我区肉羊产业的发展是按草原牧区、农牧交错区和农区等三大肉羊养殖区域,以羊存栏50万只以上的56个旗县为重点,重点规划了3个产业带:以呼伦贝尔羊、昭乌达肉羊为主导品种的东部肉羊产业带,以乌珠穆沁羊、苏尼特羊为主导品种的锡林郭勒草原肉羊产业带,巴美肉羊及国外引进杂交改良品种为主导的沿黄河肉羊产业带建设。
肉牛产业则以存栏5万头以上35个养殖大旗为重点,主要发展中东部传统肉牛养殖区和西部高端肉牛养殖新兴区。
下一步,将继续重点依托国家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扶持稳定牧区生产能力,提高半农半牧区供给能力,挖掘农区发展潜力为工作重点,坚定不移地推进我区肉羊、肉牛养殖规模化发展道路。
通过加快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化解产业发展风险,我区在提升肉羊、肉牛养殖效益方面实现了新突破,在确保肉羊、肉牛安全生产上实现新突破。
布仁表示,调整优势区域发展结构,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是肉羊、肉牛产业发展“稳”的基础,而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才是促进产业提质增效,是肉羊、肉牛产业发展“进”的关键。
在肉羊生产上,我区加大对呼伦贝尔羊、乌珠穆沁羊和苏尼特羊等三大蒙古羊品系的提纯复壮以及提高个体产出;推广接冬羔早春羔,加快畜群周转,增加羊肉产量。
在肉牛生产上,我区在西门塔尔肉牛为主导品种的区域内,通过逐步提高基础母牛存栏量,着力保障肉牛基础生产能力,带动本区域肉牛高端肉牛产业快速发展,并鼓励肉牛育肥和奶牛公犊育肥,做大繁育规模,做强育肥基地。
自治区农牧业厅畜牧处处长白音介绍,近年来,我区进一步理清肉牛、肉羊发展思路,政府引导性的投入集中投向繁育环节,推动牧区和农区走不同的路径,育肥环节鼓励由工商企业、社会资本来做,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牧区,我区进一步加大推广接冬羔早春羔,加快畜群周转,增加羊肉产量。鼓励牧区整合地方畜产品品牌,走绿色有机高端高价的路子。
在农区,我区通过支持农区肉羊繁育专业大户发展,推广三元杂交、两年三胎、一胎多羔技术路线,提高繁殖率,增加饲养量。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也促进我区肉产业的做大做强,确保了肉羊、肉牛安全生产。
2012年,全区因雪灾死亡牲畜5.14万头只,而在1977年,遭遇雪灾后,仅锡林郭勒盟11个旗县牲畜死亡就达448万头只。数据有力地证明了基础设施建设、饲草料基地建设在畜牧业发展中显现出的巨大作用。
专家认为,建立健全防灾减灾长效机制,要全力抓好以提高饲草料储备能力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灾害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程度,要加快完善牧业灾害监测、信息传递、组织指挥、应急处置、组织实施等应急体系。
提高牧民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则要建立饲草料储备机制,确保牲畜安全过冬度春。有条件的地方还要加快建立牧区大型饲草料加工厂,提高饲草料加工能力和优质牧草、农区秸秆的利用率。
通过加大实施草原品牌战略,着力提高优势畜种的经济效益,挖掘肉产业有机绿色无污染优势,在打造肉羊、肉牛优质品牌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自治区农牧业厅厅长郭健指出,只有发挥好草原畜产品绿色、有机、无污染的优势,加大实施品牌战略,引导牧区走绿色、有机、高端、高价的路子,增强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才能真正实现“商标富牧”、“品牌富牧”。
近年来,我区按照全产业链发展的要求,建设了一批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通过推动对苏尼特羊、乌珠穆沁羊、呼伦贝尔羊、科尔沁牛等优势畜种原产地地理标识认证和绿色、有机产品认证,扩大了绿色有机畜产品的产地规模。
如何保障草原牛羊肉的声誉?
我区充分发挥草原牛羊肉的品牌效应,在产业发展基础好的重点旗县区,建立了养殖、加工、流通、销售等各环节追溯体系,鼓励养殖环节推行电子耳标,实现畜产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
如何把草原牛羊肉打造为高端消费品?
我区充分发挥草原牧区环境优势,积极发展无公害畜产品、绿色畜产品和有机畜产品,加大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让肉产品实现优质、优价。
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吹响了我区肉羊、肉牛产业发展的新号角。
让我们拭目以待,看内蒙古肉产业的发展如何运笔,书写新华章。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