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37”实践探索】四个方面构建内蒙古科技创新体系


时间:2013-10-16





  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必须把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穿于自治区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在我区科技工作的总体布局上,要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重大需求为突破口,加快构建内蒙古区域创新体系,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关键是要从我区区情出发,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完善内蒙古区域创新体系,着力推进产业高端升级和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着力构筑内蒙古人才高地,着力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浓厚氛围。要全面围绕“8337”发展思路,以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建设创新服务体系、建立科技合作机制和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为重点,为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科技进步做出新贡献。

  一、实施重点领域技术创新工程,支撑五大基地建设

  在清洁能源方面,更加注重降低传统产业能耗和做强新能源产业。在传统产业,开展深度技术改造,实现节能降耗减排目标。在新能源领域,重点开展太阳能集热发电,稀土高温热超导、储能新材料等的研发,加快开展大规模风电并网接入、预测、调度、系统集成等技术的研发与运用。

  在现代煤化工方面,更加注重延长煤炭深加工产业链。开展煤炭清洁化利用及煤化工下游产品开发关键技术研发。围绕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等五大国家示范工程产业化和二代煤化工示范项目,大力开发煤化工下游精细产品深加工技术,支持无井式地下采煤气化技术,推进褐煤提质、煤制富勒烯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示范。

  在冶金和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方面,更加注重优势行业的技术创新。重点利用我区在矿山机械、工程机械、重型车辆等重型装备制造业已形成的优势,促进农牧业机械成套设备的研制及电解铝业传统工艺改造升级和铝、铝合金深加工关键技术的运用,引进开发先进的铜、镁、铅、锌、钼等有色金属开采、冶炼及加工技术和冶金过程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开展稀土元素物理、化学、材料学特性及其特殊作用机理研究,支持稀土清洁高效选冶、稀土矿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突出稀土功能材料及产品的研发,加快对石墨碳素、高岭土、玄武岩、硅藻土等矿产资源的技术开发与应用,加快云服务平台建设,发展物联网及智能化平台技术,开发高端软件产品、电子通信产品。

  在绿色农畜产品深加工方面,更加注重新技术新品种的集成示范。重点开展农作物优良新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的集成和牲畜良种选育及标准化养殖集成示范,进一步推动农畜产品深加工和产业化;集成蒙药材栽培种植技术,带动蒙药材种植业发展,重点攻克一批蒙药创新药及二次开发共性关键技术;开展农作物转基因育种、高效细胞组织培养、现代生物繁育等技术的研究。

  在草原文化产业方面,更加注重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草原文化产业,促进我区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积极开发和研制适用民族语言和文字的计算机及网络应用软件,重点突破草原音乐资源集成系统及网络化应用、蒙古文数字出版等关键技术;提高我区文化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草原文化的挖掘、传承,推进我区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产业的发展。

  在生态屏障建设方面,更加注重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重点研究荒漠化沙化治理与恢复、矿区生态修复、草地与湿地生态恢复、水土流失治理等关键技术;开展干旱、半干旱地区中草药与草混种技术研究,解决生态系统恢复中的经济效益问题;提升尾矿、化工废渣等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水平;开展垃圾、污泥等的清洁化、高值化回收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

  二、建设统一协调的创新服务体系,促进科技资源高效配置

  组建新型研发体系,突出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地位。鼓励和支持各级政府组建一批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集科技创新与产业化于一体的新型科研机构。以全新的运行机制和用人机制,开拓科技与产业化结合的新途径,推动龙头企业积极围绕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的科技需求和资源优势,发挥承载产业培育、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功能,努力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优化生产力促进体系,提高县域科技服务能力。积极促进各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向多样化、市场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各盟市与所属旗县要共同围绕本地区主导产业,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和专业化进程,发挥其科技服务核心枢纽的作用,对接地区科技需求,引进整合科技资源,开展以实用技术推广、交易、人才培训、成果转化等为重点的服务。

  构建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带动“三农三牧”工作。以我区已有的农牧业科技信息化服务体系为基础,通过借鉴发达省市的经验,形成功能更加完善、使用更加便捷的科技信息化服务系统,在我区中、东、西部选择试点地区进行农村牧区信息服务直通车工程示范,并逐步在全区推广。

  布局科技特色园区体系,推动县域经济发展。鼓励各盟市、旗县培育自治区级国家级特色园区,全面推动特色园区升级。在旗县建设不同类型、不同主题、各具特色的科技示范园区、基地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带动当地产业的技术升级。

  拓展科技创业孵化体系,拓宽创业就业渠道。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创办各类专业孵化器,加强与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等载体和服务机构的合作,承接科技成果的转移。

  完善知识产权体系,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建设,努力创建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县,开展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实施知识产权托管工程,强化专利代理机构建设,促进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提升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转化能力。

  整合人才培养体系,激发科技人才活力。深入实施“草原英才”工程,引进、培养和集聚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着力引进、培育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学科、重大项目急需的人才,注重将人才的培养引进与科技项目的实施和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相结合。

  三、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技合作机制,推进创新目标的实现

  目前我区科技基础实力与经济发展要求还存在着明显差距,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需要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吸引区外优势科技资源和聚集内部科技资源是重要的发展途径。

  推动部区市县四级联动合作。深化与科技部的“部区会商”合作,强化一批“部区会商”合作项目的实施,协调并争取利用国家层面的创新资源,解决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问题;深入推进与盟市进行的厅市会商合作,探索形成解决区域重大发展问题的会商模式;完善部、区、市、县四级科技联动机制,有针对性地与地方政府共同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加强与自治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跨部门整合和配置科技资源的合作机制。

  强化与高水平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搭建与区内外知名高校开展科技合作的平台,在科技开发项目、产学研结合、共建研发平台和人才培养与引进等方面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与交流。继续推进与中科院、工程院等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围绕重大项目的实施与有关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促进区域间的合作。借助发达省市的科技、人才、金融、产业等优势,进一步延伸自治区与发达省市的科技合作,创建不同类型的科技合作平台,开展科技项目合作;充分利用北京市对口支援内蒙古的契机,不断深化京蒙科技合作;全面落实内蒙古·广东科技合作活动周签署的各项协议。

  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培育自治区级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引导、支持盟市旗县及有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对外科技合作;发挥中国满洲里北方国家科技博览会、二连浩特成果展、中蒙技术转移中心等对蒙、对俄科技合作与交流平台的作用,拓展和增强国际通道、对外窗口、沿边开发开放实验区的对外开放与合作能力,为打造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沿边开发开放经济带作出贡献。

 四、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保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

  提高科技创新投入水平。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建立政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建设。

  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企业研发费用所得税前加计扣除、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率优惠、创业投资抵扣应纳税所得额、技术转让所得税减免等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完善金融支持措施。加强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国家和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方面的支持。商业银行对国家和自治区立项的科技重大专项、星火计划项目、火炬计划项目等,应根据投资及信贷政策规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同时对创新活动力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开展科技保险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试点工作。

  营造良好法制环境。积极协调、推动有关科技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继续开展“创新政策进企业行动”,将鼓励创新的相关优惠政策送入基层。创新科技项目管理,加强科技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和假冒行为的打击力度,规范知识产权市场秩序。在羊绒、稀土、新能源、畜牧业装备、奶业、蒙药、林沙产业等优势产业领域率先制定技术标准,带动形成符合我区实际、增加我区产业技术创新话语权的技术标准体系框架。

  “8337”发展思路凝聚着科学发展的智慧,各级科技部门要在认真落实的基础上,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努力建设创新型内蒙古,为富民强区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