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投资再添热点 国务院进一步实施促中部崛起战略


时间:2012-07-27





国务院常务会议25日研究部署进一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并讨论通过了《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会议明确,在中部地区加强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全面提升综合交通运输能力;支持武汉、郑州、长沙等地区加快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稳步推进省直管县改革试点。在政策方面,将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实现崛起 会议明确七项重点任务


加强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全面提升综合交通运输能力;支持重点地区发展;扶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大力推进改革创新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六省,在国家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国务院早在2006年就做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决策,此后又相继出台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等多项政策措施。


“十一五”期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比全国平均水平快1.1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由2005年的18 .8%提高至2010年的19.7%。


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指出,中部地区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农业基础仍然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公共服务水平偏低、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等矛盾和问题长期存在。


考虑到中部地区的战略地位和发展潜力,国务院常委会议强调,要继续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更加注重转型发展和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激发中部地区内需潜能,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努力实现中部地区全面崛起。


会议明确了七项重点任务:加强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全面提升综合交通运输能力;支持重点地区发展;扶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大力推进改革创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指出,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中部不可能复制沿海地区过去那种依靠大量廉价生产要素投入实现经济增长的模式,要真正实现崛起,必须坚定不移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经济转型和区域合作中谋求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金改 支持重点地区改革创新


牢牢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转移的机遇,推动国际和东部的资本、技术要素与中部的劳动力、资源要素有机结合,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等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农业历来是中部地区的优势产业,这里生产的粮食不仅满足了本地区的需要,而且也大量输出到其他地区。同时,中部部分地区也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该地区的崛起无疑有利于提高中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根据部署,促进中部崛起的首要任务便是,加强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


目标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和储备中心建设,因地制宜推广分布式新能源发电,建设布局合理、安全环保的原材料精深加工基地,推动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


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通北,区位条件历来比较优越。因此,统筹发展各种运输方式,全面提升综合交通运输能力,强化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无疑是重点任务之一。会议指出,要加快长江、淮河干流及重要支流高等级航道和重点内河港口建设,新建和扩建一批支线机场,鼓励发展通用航空。


对于中部的重点地区,国务院在过去的几年,已经先后批准在中部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皖江城市带、中原经济区、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多种类型的改革试验区,给了中部地区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权利。


根据此次会议部署,未来在支持重点地区发展方面,将加快构建沿陇海、沿京广、沿京九和沿长江经济带,推动晋中南、皖北、赣南、湘南地区开发开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带。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全面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强化对农村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


在推进改革创新方面,会议强调,支持武汉、郑州、长沙等地区加快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稳步推进省直管县改革试点。加快长江流域开发开放,探索建立沿长江大通关模式,支持具备条件的地方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与此同时,中部地区已经成为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会议还提到,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有序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李伟表示,未来几年中部地区应发挥人口密集、地理便利、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适合等优势,更加注重内需的开拓。同时要牢牢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转移的机遇,推动国际和东部的资本、技术要素与中部的劳动力、资源要素有机结合,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等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来源:新华网河南频道)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