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情人节”商家和消费者有“冷”有“热”


时间:2012-08-23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如今已被商家包装成了“中国的情人节”。七夕来临之际,部分商家忙于促销,消费场所借机提价,不少年轻人也借七夕的名义出入各种消费场所。但也有不少人表示,“对这个节日没有什么感觉。”消费者对传统节日的“冷”“热”参半,让人不禁思考,传统节日究竟应该怎么过?

商家促销“热”

8月22日,记者在郑州市花园路的一家大型商场了解到,部分商家在七夕节前3天就推出了打折促销活动,各个零售小店也分别推出了满赠、到店有礼等小活动。随后,记者致电郑州市一家稍有名气的西餐厅预订七夕当天的餐位,被告知当晚每个餐台均有最低消费。相比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中国情人节”正被商家逐步接受并重视起来,商业热潮已从零售业向餐饮、旅游、服务业蔓延。

市民“冷”静瞧

相对于一些年轻情侣对七夕消费的情有独钟,多数人还是对高消费表现得很理性。记者从一些高校了解到,时下学生情侣比较流行“网上献爱情”。比起逛实体花店,他们更热衷于去网店买花,不仅价格便宜,送花的方式也很个性、浪漫。

“过节不一定都要与‘花大钱’联系在一起,也可以在平淡生活中享受浪漫。”在银行工作的王进告诉记者,他不打算借七夕出去消费,准备下班回家给太太做顿饭庆祝节日。

传统少“内涵”

七夕来临,商家与消费者为何有“热”有“冷”?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认为,尽管七夕从汉代延续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其活动形式和精神内涵却被人们逐渐忽略了。因此,当传统节日与“假日经济”相遇,只是多了一个商机和消费理由而已。

在采访中记者也注意到,无论是商家促销的礼品,还是情侣之间爱情的表达方式,融进七夕元素的很少。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俗文化也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创新,需要政府的支持、媒体的宣传、商家的推动等多方参与。创造性地赋予节日新内涵,才能让它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魅力。”刘道兴说。
(来源:河南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