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卡一刷,清水奔涌。9月1日,郏县白庙乡黑庙村农民陈尚敏望着在清水浇灌下挺拔的玉米笑逐颜开。
如果没有去年竣工的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陈尚敏的几亩玉米甚至不能按时播种。“今年6月天旱,一个多月没下雨,”陈尚敏说,“要是在过去肯定又是灾年,现在庄稼随时能浇水,种啥都能丰收。”
小农水,大变化。黑庙村这种“灾年变丰年”的巨变,在我省已随处可见。而这种可喜的变化,来源于我省水利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
长期以来,我省在对大江大湖大水库等流域性治理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而作为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的“小农水”,仍然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一个瓶颈。事实上,田间沟渠等小农水项目对农业丰产丰收的直接影响最大。灌溉水源如果不能顺利走完“最后一公里”,流进田间地头,再多的水源也是一潭死水。
据统计,我省大中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4000多万亩,但由于田间沟渠年久失修、引水不畅,灌区内1/3以上的耕地得不到有效灌溉。
省水利厅厅长王树山说, “有收无收在于水”,粮食生产受水影响最大。打造国家永久稳固的大粮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提供坚强的水利保障,必须转变水利发展方式,着力夯实粮食持续稳定发展的水利基础。
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迈出了我省转变水利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一步——“集中投入、整合资金、整体推进”,在67个县(市、区)实施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9亿元,新增灌溉面积254万亩,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337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56万吨。
有水利专家认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的实施,不仅有效打通了农田水利的“最后一公里”,而且标志着我省农田水利建设实现了由分散投入向集中投入转变、由单项突破向整体推进转变、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的重大突破,是转变领导方式和发展方式在我省水利建设领域的生动体现。
转变持续进行:为改变“守着黄河喊缺水”的尴尬局面,规划新建引黄调蓄工程167处,相当于新增30个大型水库;为改变粗放用水的发展方式,完成38处大型和10处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项目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7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40%,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效应持续显现:目前,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已达7621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0%,其中旱涝保收田6077万亩,占全国的1/5;2011年累计抗旱浇地1.4亿亩次,战胜了60年来最严重的冬春连旱,为夏粮“九连增”奠定了坚实基础;2012年累计抗旱灌溉7246万亩次,为夏粮“十连增”和确保全年粮食丰收再立新功。
王树山介绍,“十二五”期间,我省水利投资将达1497亿元,改造中低产田将达到120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将达7850万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将实现新跨越。
(来源:河南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