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灾荒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召开 更多灾难需反思


时间:2012-12-11





研讨会上,商报的报道是学者们最直观的史料

河南商报记者 杨东华/摄

  河南商报记者王向前李肖肖

  12月8日、9日,第九届中国灾害史年会暨“中原灾荒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阳师范学院召开。

  研讨会聚集了来自水利部、中国地震局、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单位的国内外40多名专家学者,以1942年河南大饥荒为切入点,讨论中原灾荒与社会变迁。

  研讨会现场

  他要把商报报道放进收藏馆

  这是一场高规格研讨会,由南阳师范学院主办,研讨会负责人苏新留是河南商报《一九四二》报道的专家顾问。

  研讨会开始前,河南商报记者将出版的报纸和大型纪实图书《1942饥饿中国》分发给在座的各位专家,引起他们的极大兴趣。

  研讨会第二天专题讨论1942年河南大饥荒时,这些报道成了他们最直观的史料。

  对于河南商报编写的这本《1942饥饿中国》,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工程师万金红表现出极高期待。

  由于在会议第一天结束后他离开河南,不过在仔细阅读了河南商报上刊发的两期1942年河南大饥荒专题报道后,他特意给记者打来电话,索要图书和报纸,打算将此专题报道和相关图书,放入水利部水利史收藏馆永久收藏。

  如何对待历史

  灾荒不应该被遗忘关键是如何去记忆

  研讨会上,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高建国第一句话就是,忘记历史等于背叛。“中国重大灾难很多,比如清光绪三年大旱,饿死1300万人。但中华民族经历过这么多苦难,有很多到如今后代人完全忘掉了。”

  抗拒遗忘需要社会共同努力。遗憾的是,现在学者手中虽有很多资料,却缺乏科普性的读物向社会大众普及。他说,电影《一九四二》起到了这个作用,让大家去认识那段历史,河南商报的报道也起到了这个作用,向社会普及了1942年河南大饥荒更详细的过往。

  灾害史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夏明方则认为,中国人目前对灾荒的遗忘,更多是在历史教科书中。

  “中国人对灾难的记忆从来没有忘记,关键是如何去记忆。”他说,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里,有很长一段时间很少去讨论灾荒的问题。民国时期陈恭禄先生的《中国近代史》里面还提到过光绪年间的丁戊奇荒的,但在以后的中国近代史著作里面,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中国近代史教科书里面,我们很难看到有关灾荒的细致描写了。

  为什么?因为现在的中国近代史著作更强调外来的侵略,也就是外患,对内忧更多是从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去理解,对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尤其是灾荒,往往被放在一个很次要的位置。他称,在教科书中普及中国遭遇的灾难,是唤醒国民责任的一种方式。

  评说历史人物

  怎么评价蒋介石的救灾

  有一个争议点,即在美国记者白修德告诉蒋介石前,蒋介石知道不知道河南1942年灾荒的事。学者们就此展开了讨论。夏明方说,蒋介石知道不知道河南灾情,会影响对蒋介石救灾的评判。但整体来看,夏明方认为蒋介石始终没有重视1942年的河南饥荒。

  “如果单纯强调国民政府救灾不力,忽略掉日本侵略在这次饥荒里起的作用,我们对这次灾荒的认识就不深刻。”他同时称,国民政府也的确做得不好,在救灾过程中显露出了自身的腐败,所以很多人认为这是国民政府走向衰亡的征兆,以前很多人,包括美国人,对蒋介石抱有很大的期望,饥荒之后他们改变态度了。

  打捞历史细节

  灾荒中为何还有人买杂物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黎德化拿着河南商报的报道,提出一个问题:河南商报报道中提到,荥阳灾民张水林讲述他家的遭遇:为了有吃的,父母把家里能卖的东西都卖了。黎德化说,那种状况下,怎么还有人买这些家里的杂物呢?夏明方解释,这在饥荒期间是很正常的。旱灾持续时间长,是个渐进的过程,可能开始不是很严重,一些还不缺粮的人会趁机发点财,就出现了灾民的“古董集”。

  灾荒年代民间的自救,让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安介生产生了中国老百姓生之艰辛的感叹:“从一场灾荒中,我们必须有反思的东西,不能只有灾荒没有反思,灾荒每次发生,老百姓照样受苦。”

(来源:河南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