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链接有伪装 见“码”就扫当心“中毒”


时间:2012-12-27





本报讯 (记者李锴、齐云霞) “二维码居然带有‘毒’?”昨日,焦作市民陈女士致电本报新闻热线3909990反映,她在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时“中招”了,手机里的话费被扣完不说,还欠下了十几元的话费。

  陈女士告诉记者,她是典型的“扫码族”,一看到网站、超市海报、品牌宣传单上面的二维码时,就喜欢用手机中下载的二维码软件扫描一下,了解各个图块链接的具体内容。她觉得,这种获取信息的方式既快捷又易用。12月24日晚,她在网上浏览打折商品时,看到有一家店铺推出扫描二维码就能获得5折优惠劵的活动。随即,她就拿起手机扫描二维码,结果手机上提示要安装一款软件,陈女士习惯性点了“确定”后,发现并没有所谓的优惠劵。第二天早上,陈女士给别人打电话时,发现手机停机了。她去缴费时一查话费清单,发现话费被扣完不说,还欠了十几元。

  “怎么会突然间花了这么多钱呢?”陈女士不解,便将手机拿到售后去检查,结果发现手机“中毒”了,而病毒的来源竟是网上店铺的那个二维码。“‘中毒’后手机只能重新装系统了。”陈女士告诉记者。当时,维修手机的师傅告诉她,因为扫描二维码手机“中毒”的市民不止她一人,很多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见“码”就扫,导致手机功能无法开启,甚至被迫安装了扣费软件。

  对此,业内人士提醒,一般有“毒”的二维码大多在打折、促销的广告里现身,也有一些伪装在热门游戏软件、系统升级软件等程序中。因此,市民尽量不要随意扫描非正规网站发布的二维码,更不要见“码”就扫。同时,也可以在手机中安装杀毒软件进行病毒查杀,以防止手机“中毒”。

来源:焦作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