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日在省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到,本月起至明年春节前,我省多个部门联手,在全省范围内集中开展以“拒绝高利诱惑、远离非法集资”为主题的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宣传活动,以增强公众风险防范意识,保护切身利益。
非法集资手段“吸引人”参与者利益不受法律保护
据省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从国内一些地方目前案发情况看,非法集资活动涉及内容广,表现形式多样。从目前案发情况看,主要包括债权、股权、商品营销、生产经营等四大类。
据介绍,非法集资手段“吸引人”。不法分子往往编造“天上掉馅饼”、“一夜成富翁”的神话,通过暴利引诱许诺投资者高额回报。非法集资者在集资初期,往往按时足额兑现承诺本息,待集资达到一定规模后,便秘密转移资金或携款潜逃,使集资参与者遭受经济损失。
此外,不法分子为了骗取社会公众信任,在宣传上往往一掷千金,采取聘请明星代言、在著名报刊上刊登专访文章、雇人广为散发宣传单、进行社会捐赠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骗取社会公众投资。
省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醒公众: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因参与非法集资活动受到的损失,由参与者自行承担,而所形成的债务和风险,不得转嫁给未参与非法集资活动的国有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其他任何单位。债权债务清理清退后,有剩余非法财物的,予以没收,上缴中央金库。经人民法院执行,集资者仍不能清退集资款的,应由参与者自行承担损失。
据了解,在取缔非法集资活动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只负责组织协调工作。这意味着,非法集资参与者利益不受法律保护。
咋判断是不是非法集资?
如果实在无法判断是不是非法集资应当注意什么?
有关负责人说,多数情况下,明显偏高的投资回报很可能就是投资陷阱。我国规定,超过国家规定贷款利率4倍以上的不受法律保护,可作为判断回报是否过高的参考。
公众还可通过政府网站,查询相关企业是不是经过国家批准的合法的上市公司、是不是可以发行公司股票、债券、国家规定的股权交易场所等,如果不具备发行、销售股票、出售金融产品以及开展存贷款业务的主体资格,就涉嫌非法集资。
公众还可通过查询工商登记资料,查明相关企业是不是经过法定注册的合法企业,是否办理了税务登记等。如果主体身份不合法、不真实,则有欺诈嫌疑。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