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又一场春雨降临国家粮食核心生产区河南。放眼望去,中原大地一马平川。1万亩、5万亩、10万亩高标准农田郁郁葱葱,最大的已达到26万亩集中连片。封丘县俄湾村农民刘东说:“这里过去是‘望天收’,如今成了标准田,一亩多打300斤粮。”
河南是国家的粮仓。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1/10,夏粮占全国的1/4。国家要求,到2020年,河南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从1000亿斤增加到1300亿斤。《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中,河南承担了155亿斤,即占全国1/7的增产任务。但河南全省中低产田6200多万亩,农业基础比较薄弱,面临的农业灾害类型多、频率高、范围广。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说,创建高标准粮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打造“粮仓中的粮仓”,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2012年年初,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高标准粮田战略规划,要求集中打造6000万亩平均亩产超吨粮的高标准粮田。通过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将百亩方、千亩方和万亩方划定为永久性基本粮田,统一编号,建档立卡,遥感监测,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一年来,全省完善和新建高标准粮田1743万亩,占规划总面积的近三成、当年规划任务的157%;建成的高标准粮田“百千万”方内,粮食平均亩产1153公斤,比未建成区内每亩增产293公斤,增幅34%。
高效投入,资金不撒胡椒面
上世纪60年代,封丘县每年都要吃国家7000万公斤统销粮,现在全县每年还要贡献出6亿公斤粮食。封丘县委书记李晖说,这主要得益于多年的农业综合开发和最近推进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了尽快“点土成金”,农业开发资金搭好台,各类涉农资金唱好戏,水利、农业、交通、电力等部门各类涉农资金打捆投入。项目实施后,彻底改变了项目区落后的农业生产和交通条件。
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资金投入是保障。河南省确定“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省农业厅与国土整治、农水、农业综合开发、千亿斤粮食工程规划相衔接编制方案,积极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合力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2012年,全省在高标准粮田建设区域内,共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15亿多元集中投入到“百千万”方的建设,共建成万亩方507个,千亩方1332个,百亩方3947个。
资金有限,更不能撒胡椒面。高标准粮田建设中,农业综合开发是基础,是引导。为减轻农业综合开发地方配套压力,河南在全国首家调整配套资金比例,2011年起取消了121个农业综合开发县县级配套资金,改由省级财政全部负担,使省级财政配套资金比例达到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的86%。8年前,河南省集中70%的中低产田改造资金,集中连片、规模开发。以县为单位,在国家批准立项的121个农业综合开发县中选出24个重点县。5年前,重点县数量增加到27个,目前扩大为30个。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井剑国介绍说,“这些重点县粮食产量在10亿斤以上、商品粮在6亿斤以上、耕地在130万亩以上、中低产田在100万亩以上,我们就要让最适宜种粮的地方多产粮。”全省综合开发重点县粮食产量占全省总量的42%,每年新增粮食产量占全省70%左右。
科学示范,打通“最后一公里”
4月16日,在舞阳县农业综合开发16万亩高标准粮田里,一架多旋翼植保无人机在操作员遥控指挥下,沿着麦田低空飞行喷洒农药,每亩防治时间仅用1分钟左右,让围观的农民大开眼界。4月12日,在鹤壁举行的全国小麦主产区防病虫促春管保丰收现场会上,直升机、无人机、多旋翼飞行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先进施药机械各显神威,更是引得参观者啧啧称赞。农技推广专家胡彦奇说,无人机喷洒农药,在节省人工和农药的同时,还能使小麦产量增长10%以上。
不光要建好“硬件”,还要配好“软件”,建设高标准粮田,除了水土田林路等工程高标准外,先进适用的优良品种、技术、设施、装备也成为项目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副主任黄幸福说,土地治理一结束,科技手段跟上来,在开发一亩地增300斤粮的基础上,依靠科技还能再增百十斤。
长期以来土地治理科技项目安排点多面广、资金使用分散,科技示范作用不明显。河南由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牵头,与科研单位、示范县签订科技示范推广合同书,围绕项目区小麦、玉米两类大宗粮食作物,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重点示范推广小麦、玉米实用集成配套技术,通过搭建农科教“三农”联合攻关增产的平台,示范带动了项目示范区周边粮食的普遍增产,科技贡献率达到55%以上。
河南省农业厅厅长朱孟洲介绍,助推高标准粮田建设,河南开展主要粮食作物增产模式攻关,建立年亩产吨粮以上大面积、均衡增产技术集成模式。重点加强小麦“一喷三防”、水稻工厂化育秧、玉米机械化收获、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稳产增产和抗灾减灾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达到测土配方施肥100%、病虫害统防统治100%。在高标准粮田区域内,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去年全省规划新建930个区域或乡镇农技推广站,较好地解决了农业技术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
许昌在高标准农田示范方里,实行“三到三结合”农技推广模式;驻马店“七统一”社会化服务管理模式让一大批农业技术和装备及时得到推广应用;南阳通过综合组装节水、栽培等技术,确保项目区每个农户家庭都有一个“科技种田明白人”……为充分挖掘每一亩土地的增产潜力,各产粮大市纷纷打起了先进适用的科技牌。目前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以上。
创新机制,提高规模化水平
“土地不认爹和娘,收拾好了多打粮。要想种粮能增收,规模经营来解愁。”这是舞阳县莲花镇阎湾村种粮大户阎耀东的“种粮经”。几年前,村附近的泥河洼滞洪区还是“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兔子不拉屎、旱涝不打粮”的低产田。2011年他流转了500亩土地,通过科学种粮,规模种植,亩产小麦1200斤,一亩地比村里其他农民多收400斤,当年就赚了4万多元,最近他又计划将种粮面积扩大到2000亩。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河南积极稳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2012年,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约2500万亩,用于粮食生产的面积约1600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64%。
在高标准粮田建设中,河南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规模化组织化水平。延津县司寨乡平陵村的张文明说:“有了合作社的指导,俺在生产环节上减少种子、化肥等开支30余元;合作社回收小麦每斤要高出市场价2分左右,一亩地又多收入20元;合作社免费提供一些农具,到了年底,还能分红,一亩小麦从种到销节支增收80多元。”电影《1942》,让很多人知道了历史上延津的贫瘠。而今的延津,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巨大“引擎”。目前,该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近200个,仅种小麦一项,合作社每年带动全县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2012年,全县高标准粮田万亩方内小麦平均单产达到520公斤,较上年单产增加20公斤,增幅达到4%,高于2.2%的全县平均水平。在高标准粮田建设中,河南大力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种粮大户、联户承包、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2012年,全省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达44912家,比2011年增加30.3%。
春夏之交的中原大地,小麦正骄傲地拔节,勤劳的农民渴盼着又一年的丰收。“高标准粮田建设为去年粮食丰收做出了巨大贡献,相信河南粮食生产‘九连增’,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副省长王铁说,河南有信心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来源:人民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