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河南频道10月21日讯 大河网-河南日报报道: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蓄势阶段,这里率先破冰起步,组建演艺集团,被中宣部赞誉为“一大创造、一大贡献”;
在繁忙的农业生产中,这里的农民一手拿锄头,一手舞笔墨,形成了文化大军;
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这里的主政者狠抓文化建设不放松,不惜投入,全力扶持,打开了文化发展的广阔空间,成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
……
这里,就是商丘。今天,在中央发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之际,解读“商丘探索”,十分有借鉴意义。
演艺集团握指成拳遨游市场
激活文化的一池春水,一个核心的推动力在于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的配置作用。商丘文化体制改革就从这里起步。
2004年初,商丘市豫剧团成为改革中率先“吃螃蟹”的文艺团体。该团与张弓酒业“联姻”,更名为商丘市豫剧院。
好比春潮破冰,此举打开了商丘文化体制改革的闸门。2006年下半年,商丘市整合文化资源,以商丘市豫剧院为龙头,将21家文化企业组建成为一个跨地区、跨行业的综合型文化经营实体——商丘演艺集团。演艺集团积极聘请外地多家演出公司经理作为经纪人,建立起一支庞大而精干的经纪人队伍,一手联院团,一手联市场,将院团的触须不断伸向全国。目前,商丘演艺集团已经开拓了遍布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00多个县(市)的演出基地。
布网络、推精品。几年来,商丘演艺集团不断推出有分量的新剧目,如深受观众欢迎的《连心桥》、《冤家亲家》、《春风拂柳》等。2005年,他们新编的大型古装豫剧《浣纱记》一举夺得河南省文华大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2008年,商丘演艺集团总经理陈新琴摘得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实现了商丘戏剧史上零的突破。
2010年,他们的新作《花木兰》又推向了北京,演到了台湾。在台北、高雄两市亮相,引起了台湾观众的强烈共鸣。
而今,商丘演艺集团已经迈向演出与休闲多元经营的文化创意企业。他们与嘉年华影视公司合作建起了豪华放映厅,正在融资1.5亿元筹建集旅游、演出、文化创意和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商丘文化大观园项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视察商丘演艺集团时称赞其改革创造的经验“路子正、方向对、效果好”。
文化专业村风景独好
“中国画虎第一村”——商丘王公庄村,如今已经成为河南文化的一个符号、一个品牌。将优势文化资源发展成为文化产业优势,商丘探索出了一条内陆农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让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改变了生产生活模式,过上了既有“诗意”又有“效益”的文化生活,民间文化呈现迅猛发展势头。
上世纪80年代初,王公庄村村民肖彦卿、王建民等外出打工接触到美术行业后,眼界宽了,就想着靠画画发家致富。1998年,“四大虎王”画的第一批7张虎画以每张100元的价格卖出。从此,王公庄虎画在全国绘画市场价格一路飙升到几百元、几千元甚至上万元,从事画虎人员队伍逐渐壮大。王公庄人也逐渐意识到,闯文化市场也得像工业生产一样,需要规模化经营,才能获得经济利益最大化。于是,连接画虎村和外面市场的经纪人应运而生,他们的穿针引线,迅速将市场的“点”缝成了“面”。现在的王公庄1366人中有500多人从事绘画产业,已辐射带动周边河南、山东两省三县数千农民从事农民画的生产与经销,形成了以王公庄为主的农民画家群,年绘画作品3万余幅,产值突破5000万元。作品全部以销定产,实现了零风险,全国大中城市都有销售点,还有20%的作品进入了美国、新加坡、韩国等国书画市场。刘云山部长亲自赋诗一首称赞他们:“荷锄也可弄丹青,不描花草画虎雄。泼墨岂只为斗米,虎虎生风长精神。”
一花不是春,百花春满园。在商丘,除王公庄虎文化专业村外,书法、杂技、唢呐、泥塑、麦草画、宫灯制作……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专业村在政府的引导、鼓励下应运而生。夏邑县火店乡主打产品宫灯挂上了天安门城楼和北京人民大会堂,目前生产53类100多个宫灯及其上下游品种,年销售收入3.8亿元,带动周边乡镇从业人员达6万余人。宁陵县刘楼乡侯楼村40余户年加工陀螺200万个,年产值1400余万元,其产品除畅销全国各地玩具市场外,还销往韩国、日本及东南亚一些国家。
文化的影响力让这些名不见经传的村庄成为河南熠熠生辉的“名片”。虞城县被命名为“木兰文化之乡”,宁陵县被命名为“葛天文化之乡”,睢阳区被命名为“中国火文化之乡”,“商文化之乡”也在申报中。
文化产业的壮大又反哺文化、繁荣文化,商丘的农村文化产业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目前,商丘全市文化专业村达18个,从业人员近十万人,年产值4亿多元。
公益文化事业惠民润民
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商丘市在拉开文化体制改革大幕之初,就把目光对准了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他们将政府财政供给的文化馆、文物队、博物馆、艺术研究所、演出管理中心、群艺馆等8个公益性文化单位进行三项制度改革,实行了全员聘任制、岗位管理制、绩效工资制,推动文化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大步向前,各级文化站、村级服务网点、农家书屋建设如火如荼。农家书屋是商丘公益性文化体制改革中致力于实现文化惠民的重点民生工程之一。2009年,商丘市共投入560万元,按照每个2万元的配置标准建设,目前全市有农家书屋280个,为广大农民建起的是一座座“知识库”,一个个“加油站”。
——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该市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为主题,开展了“五个百”活动,即广场文化百日百场演出活动、爱国电影百部万场放映活动、爱国主义歌曲百首“六进”活动、书法摄影美术作品百日展览活动、百佳文化广场创建活动,为群众奉献两万场次的文艺演出和电影放映。
——积极出台政策,大力扶植民营文化产业进入文化市场,逐步培育出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民营文化市场主体。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为切实保证文化惠民,提升文化服务水平,商丘市各级财政在文化与体育传媒方面投入达7.77亿元,年均增长25.7%,高出同期一般预算收入增长5.6个百分点。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