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在濮阳县五星乡的蔬菜大棚里,农民正在利用营养钵移栽西兰花。当地农民采用现代新技术培育菜苗,使产量和效益达到双赢。记者 邓放 摄
■聚焦新型“职业农民”系列报道之一
新华网河南频道2月13日讯 大河网-河南日报报道:春节过后,城里出现了“用工荒”;同时,农村也出现了“农民荒”。务工与务农,这一矛盾如何解决?
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提出大力培训包括新型“职业农民”在内的农村实用人才,新型“职业农民”解决的不仅是明天的耕地谁来种的问题,重要的是怎样种得更好的问题。
农村劳动力“断层”
“村里‘能跑能跳’的人大都出去打工了。”2月8日,在夏邑县桑崮乡张楼村,村民张兴立告诉记者,“你看,村里年轻人少了,连狗都懒得叫了。”
张楼村有村民230户、980口人,其中壮劳力300多人,半劳力100多人。全村有200多人在外打工,人均年收入大约1.8万元。其余在家耕种土地,人均年收入只有不到1000元。
张兴立所说的“壮劳力”,是指30岁左右的年轻人,而“半劳力”,是指男性在50岁以上、女性在40岁以上的“半个”劳动力。
不单是在夏邑县,记者在粮食主产区采访时,和农民算起种粮的投入产出账,情况都差不多,结论大都是“没啥赚头”,而且很不稳定,一遇天灾,亏本是经常的事。很多农民反映,种粮保口粮、赚点油盐钱还可以,要靠种粮挣钱致富,难上加难。
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近期对全省40个县市区600个农户的小麦生产成本进行了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结果:去年河南省小麦收成较好,但由于种植成本比2010年明显增加,收益却有所下降。据调查,从比较效益来看,目前种植粮食的收益仍然较低。按该调查结果,每户种植5.1亩小麦,亩均生产收益262.3元计算,户均种植小麦的收益仅为1337.7元,大致相当于一个农民工外出打工一个月的工资。
“留守队伍”成为务农主力
与种粮收益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务工收入已成为当前农民的主要现金收入来源。据调查,201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524元,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201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达1943.9元,年均增长15.2%。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国家有免征农业税及进行粮食直补等各种优惠政策,对农民以种粮增加收入的政策激励绩效仍然有限。如果上述情况没有明显改变,种粮农民‘老龄化’这一趋势、‘农民荒’这一现象,在一定时期内还会继续发展。”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刘露霞、王一嫔说。
在我省农村地区,这样的情形越来越普遍:一方面是现代农业耕作技术和手段逐步推广,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劳作强度;一方面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离开土地,以老人和妇女为主的“留守队伍”成为务农主力。这种现象,正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农村劳动力的流失,总体上是有利于流出地也有利于流入地的,问题是地方政府如何能够抓住这种机会,既促进农村相关产业的集约化生产经营,又借势加快城镇化进程。”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处长汤其林认为。
时代正在呼唤以种地为专职的新型“职业农民”。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