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启示录——来自中原经济区建设前沿的报告之三


时间:2011-09-16





丽日南天花竞妍,最美不过信阳红。

2011年仲夏,来自大别山深处的“信阳红”带着老区人民火红的热情让“南中国”沸腾了。江城“卖”茶、榕城“擂”茶、申城“秀”茶、羊城“品”茶……“信阳红”绵绵的醇香留在南国父老们的心中。

“风暴”过后是宁静。盘点“风暴”,记者获益良多。

从信阳红横空出世到迅即红遍大江南北,一共不过一年又一个月光景,是什么力量催生了奇迹?对信阳人来说,就是8个字:敢想敢做,善做善成。

2009年12月27日,省委书记卢展工来信阳,点石成金。106天后,“信阳红”诞生了,“信阳红风暴”风靡一时。今年信阳红茶产量将达到5万吨,总产值达60亿元。省委书记自谦地说:“我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信阳人做成了一个产业。”

分明是对茶区经济深思熟虑的考量,分明为茶区人民打开一扇希望的大门,这是多么宝贵的“不经意”啊!书记的“自谦”是对老区人民最大的鞭策和鼓励,也是对信阳干群转变领导方式,解放思想、追求卓越的认可。

像当年撇家舍业、救国救民的无数先贤一样,敢想敢干是大别山儿女一样的气魄!像今天信阳“六城联创”“农村改革试验”成果非凡一样,善做善成更是老区人民矢志不渝的信念!

从去年秋天开始,信阳在北京、郑州、信阳集中开展了一个月的“信阳红风暴”推介活动,他们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市委书记、市长身披大红绶带,在北京王府井向客人推介“信阳红”……获得了省委书记卢展工的首肯:信阳红风暴,很有气势,很有成效!

今年开始,“信阳红风暴”又席卷南国最有代表性的四大都市,声势浩大、气势恢弘。

“风暴”带红了信阳。在网上点击“信阳红”词条,相同内容检索竟出现27万多条。点击“信阳红风暴”词条,也出现23300条。

“风暴”带来了信心。“九拓”信阳红公司的老总郑亦生是福建人,是他千里迢迢来到信阳,和浉河区茶办的同志历经100多次反复试验,率先研制生产出高品质的红茶,结束了信阳不产红茶的历史。“风暴”福州行让他感到自豪和骄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相信信阳的红茶会胜过老家红茶。”

福建名茶文化城和广州芳村茶叶市场也让五云集团老总陈世强信心十足。他表示,将进一步丰富发展思路、调整结构和布局,在信阳建起全国一流的集茶文化、茶贸易、茶物流、茶科技于一体的国际茶城。

文新集团董事长刘文新说:“信阳有资源、有技术,我们对信阳红茶占据江南市场充满信心。”

灵山茶叶公司老总钱晓玲说:“‘风暴’让我们开阔了眼界,加强了合作,红茶会越做越好,茶农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这正应了“风暴”的发起者王铁的话,老区人民的幸福生活是我们永远的追求。说一千道一万是零,做一件就是一。看准了的事情,我们不仅要做,还要坚决做好,做到极致。

“信阳红”进入福建,令各界瞩目,同时又让人略感惊诧,毕竟,福建是红茶之乡,红茶生产历史悠久,拥有坦洋工夫、安溪铁观音等众多叫响全国乃至世界的红茶“大鳄”。而“信阳红”刚满周岁,进入福建底气何来?

但,信阳人就去了,他们到福建“弄斧”不是要一争高下,而是向高人学习,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这样才能进步。

而铁观音传承人王文礼深有感触:“信阳红茶在短时间内风靡全国,不仅体现了理念上的创新,更体现了科技的创新。”他坦承,信阳红茶有特点,有水准,“信阳红”的进入,让福建茶人感到了一种紧迫感。

福建省轻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学鼎老先生激动地说:“茶的品质是人从内心升华出的一种感情的体现。中原有着光辉的文化历史,出好茶、好酒,‘信阳红’让我们见识了河南的茶叶,更让我们看到了河南人争创一流的精神。”

原湖北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湖北陆羽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年丰感叹,湖北是炎帝神农故里和“茶圣”陆羽的故乡,是中部第一产茶大省和名优茶生产强省。但与信阳相比,我们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这样的茶叶推介活动,让我们很感动,市委书记能亲自卖茶,值得我们学习。

“信阳红”一茗天下,“信阳人”与众不同!“信阳红风暴”卖的不只是“信阳红”,它卖的是信阳,卖的是信念!如何实现小茶叶大产业,小茶叶大民生,小茶叶大文章?信阳人在用实际行动来解答省委书记的新命题。

随着“信阳红”的声名鹊起,信阳茶“一红一绿”引领市场风骚的新格局带动着茶产业的快速成长壮大。茶园面积扩大到180万亩,涉茶企业已达到763家,其中有7家跻身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五云茶叶集团公司总资产已达7亿多元,拥有茶园基地10万余亩,成为茶产业发展的龙头。

信阳市委书记王铁说,我们计划到“十二五”末,使全市茶园面积再翻一番,达到300万亩,茶叶产量达到20万吨,产值达到150亿元以上,把信阳建成名副其实的全国茶叶生产大市、强市。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