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万人民的见证——写在省第九次党代会召开之际


时间:2011-10-25





在创造彪炳史册的中华文明版图上,中原曾经是何等灿烂辉煌的心腹之地。今天,这方热土再次在中华大地上被频频聚焦和讲述。

10月8日,全国各大媒体都在最重要位置述说着一则重大新闻——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全国各族人民都在热切瞩目着中原这块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

中原经济区炫目上升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战略。

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在国家战略定位图中,“示范区”、“重要板块”、“战略支点”……一个个响当当、沉甸甸的字眼,凸显和昭示着河南在未来国家发展中的分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承载的殷切希望。

河南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吹响了加快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进军号。这份洋洋一万五千余字的“国字号”文件,为省九次党代会召开前夕的中原大地带来了浓墨重彩,为河南发展再铸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以“四个重在” 破解“四道难题”

国之中,河之南。在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缔造中,在国运荣昌的复兴中,中原从来就没有因懈怠而缺席。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原儿女挺直身姿,承接、续写和不断扮演着新的担当。执著探索发展路径的河南干部群众,不甘人后,上下求索。

从“一高一低”、“十八罗汉闹中原”到“三化”方针、中原城市群、“两大跨越”,再到建设中原经济区……中原崛起战略一直在持续,河南振兴之路一直在延伸。

省八次党代会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从经济落后到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从温饱不足到全国第一粮食生产大省,从传统农业省份到新兴工业大省;从文化资源大省到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大省,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

一场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让经济结构不甚合理、产业层次不够高、发展方式相对粗放等等河南之“难”同样凸显。

忧患是发展的“清醒剂”。历史经验一再证明:形势越好,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保持清醒头脑。

2009年12月,刚刚履新河南的省委书记卢展工不顾隆冬严寒,开始了行思中原的密集调研。不到两个月时间,他的足迹踏遍了全省十八个省辖市。

调研中,河南面临的发展难题,卢展工及时给全省广大党员干部一一摆出:“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

道道难题关系重大、不容回避。

省长郭庚茂也不时提醒大家,河南发展既要“爬坡、转弯”,还不能减速、放缓,当务之急是要化解这“四道难题”。

河南是中国的缩影。破解横亘在科学发展道路上的“四道难题”,无疑对全国都有借鉴意义。

2009年底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给出了这样一个解难答案:持续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势头,就要坚持在实践中做到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

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和基本要求。重在持续,首要的是要持续好的发展思路和举措。正如卢展工所说:中原经济区战略构想的提出,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河南历届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不懈探索的重要成果,是中原崛起战略的持续、延伸、拓展、深化。

提升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重在提升,就是要勇于创新、不断进行科技和体制机制创新。信阳毛尖作为中国绿茶名品,早在1915年,就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夺得金奖。可是,你可曾想到,去年,信阳茶开始由绿变红、且绿且红,“信阳红”红遍全国。而“点绿成红”的正是省委书记卢展工。随后,“桐柏红”、“函谷红”也相继面市,仅此一项,每年可为我省茶农带来数十亿元的收入。红遍中原,昭示的是这个硬道理——思路一变天地宽,创新才有创造。

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重在统筹,就是要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一亿人口的河南,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皆非等闲,统筹兼顾,才能弹好钢琴、走活整盘棋。河南选择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两不牺牲”“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

为民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一切工作永远不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在为民,就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010年1月8日,正在焦作调研的卢展工书记突然走进了焦作人力资源市场,在“应聘”一家广告公司的媒体发展员时,却因年龄歧视“惨遭落聘”,“4050”人员“就业难”浮出水面。“省委书记找工作”在网上引起极大反响,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迅速行动,有力推动了这道社会难题的破解。这段佳话至今仍被津津乐道、广为流传。

四个难题,问的是民生;四个重在,重的是民生。近年来关乎民生的大事小情成为财政支出重点。今年1~9月,我省仅用于“十项民生工程”的支出就达到581亿元。

四道难题,道道点中要害;四个重在,个个直指关键。

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短短十六个字,不仅科学系统地回答了河南发展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成为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河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践要领,更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构想提供了思想基础。这种对历史现实的尊重态度,对发展规律的遵循意识,对发展质量的渴求意念,对为民宗旨的执著坚守,牢牢抓住了河南发展的根本。

建设中原经济区——中国发展需要河南经验

从“逐鹿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到“中原兴,则中部兴;中部兴,则中国兴”……河南历来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地位举足轻重。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并将此作为“十二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放眼全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东部沿海高歌猛进,西部开发步步深入,东北老工业基地起航扬帆。

审视中部,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各兄弟省份竞相加力,谋求崛起的热望变得如此迫切:武汉城市圈、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圈、皖江承接产业转移带相继跻身“国家队”,即使同为能源大省的山西也在2010年底获批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反观自身,而作为“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第一人口大省”的河南,究竟该如何进行战略定位?走什么样的崛起之路?

“拥有一亿多人口的中原地区富裕不起来,全国就无法实现全面小康。”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一语中的。

党中央、国务院更是对河南发展寄予厚望。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先后多次到河南视察,殷殷寄语,明确要求河南要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区前列。

“十二五”时期,河南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恰逢其时、责无旁贷。

这是中央的嘱托、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什么是“中原”?怎样实现“中原崛起”?实现“中原崛起”,需要打造什么样的载体和平台?

省委书记卢展工到河南工作伊始,就刨根问底地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开始“点题中原”。

2010年3月,“中原经济区”的概念首次进入省委、省政府战略构想中。

打开时间之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原经济区从区域战略构想上升到国家战略的蝶变历程:

2010年3月,全国“两会”甫一结束,省有关部门就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专题研究。

大思路、大手笔、大战略需要新探索、新视角、新实践。

构建中原经济区,需要建立在民主决策和科学论证基础之上。一次次高层会议,一次次专家论证,一次次民意征集,从上至下,从横到纵,从内到外,认识不断提升,路径逐渐明晰。

中原经济区一经提出便引起各方共鸣,对于这个迅速流行的热词,新闻媒体更是及时给予了特殊的关注,不吝版面、浓墨重彩,一时间,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学校,无人不谈中原经济区,无人不知中原经济区。媒体征集热线有时一天就能收集到上万条关于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意见建议。

2010年9月5日、9月18日、9月19日、10月7日,连续四场高规格中原经济区研讨会、座谈会先后在北京举行。嘉宾中,不仅有来自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的领导同志,还出现了当今中国经济学界最耀眼、最豪华的阵容:刘国光、吴敬琏、厉以宁、胡鞍钢、樊纲、张维迎……

认同和期许洋溢会场,支持和赞成贯穿始终。

2010年11月,新鲜出炉的《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在省八届十一次全会上审议通过,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成为我省“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战略。

2011年1月22日,温家宝总理在我省考察工作时专门就中原经济区建设作重要讲话,他饱含深情地说,“河南这块古老的大地,一定能够通过中原经济区的带动焕发青春。”

2011年1月27日,中原经济区正式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2011年3月,全国“两会”上,中原经济区被郑重写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开始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1年6月13日,由33个部委组成的国务院联合调研组莅临我省,就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政策措施进行专题调研。“从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看,中原经济区是客观存在的。中原地区的发展,不仅是河南的事,而且是国家的事。中原经济区建设不仅是河南的需要,也是中部崛起的需要,是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河南已经到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阶段,蓄势待发,建设中原经济区可谓恰逢其时,是历史的抉择。”调研组组长杜鹰发出如此感慨。

2011年9月28日,注定将永载河南发展史册。

这一天,《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统筹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大手笔就此落笔中原。

中国看到了河南。国家给力中原经济区,对亿万中原儿女是莫大的鼓舞和鞭策。

中原经济区从初步构想到“国之方略”,仅一年多时间,正如专家所说,“中国发展需要河南经验。”

“如果三十年前你错过了珠三角,如果二十年前你错过了长三角,如果十年前你又错过了环渤海,那么现在,你不要错过了中原经济区。”一位台湾企业家的劝言颇为审时度势。

以领导方式转变 树“务实河南”形象

善谋大势者,须洞幽烛微。而对于打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样板、探索发展经验的重任,从发轫、规划、推动、起航,到锻造成国家意志,河南省委自始至终有着理智的研判和清醒的解读。

“持续探索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这是一条内涵丰富、紧贴省情的发展路线图,而实践、实现这样的大政方略,沾沾自喜不行,坐等其成不行。

“中原经济区建设,关键在做。”省委书记卢展工多次强调,其言谆谆。

如何做?——“务实重干”。

那次合影,闽商被省委书记执手安排端坐在第一排,而卢展工却面露微笑安然地站在了后排。至今,到漯河投资的闽商还感触颇深、感叹连连。他们说,来河南投资、到中原兴业吃上了“定心丸”。

其实,省委书记这个看似不经意而为之的姿态,之所以引起热议,体现的不单是对客商添力河南发展的尊重,更为河南务实发展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原经济区建设同样不可能一蹴而就。

务实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靠的是去浮躁、去虚夸、重实干、重运作。如何运作?如何求实求效?卢展工给出了“三具两基一抓手”的解钥。

“三具”,就是做任何事情一具体就突破、一具体就深入、一具体就落实;“两基”,就是切实抓好基层、打好基础;“一抓手”,就是把实施项目带动作为抓手,围绕项目建设形成合力。

这种方法论,也为河南党员干部务实作风的培养和构建开出了一剂良方。

当乔布斯的“苹果”成为时尚,风靡全球,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之时,生产“苹果”的富士康公司毅然选择入驻河南,一个多月就开工上线,创造出“郑州速度”,一时间,河南也赚足了眼球。大招商,招大商,引发了众多大企业纷纷投资河南的连锁效应。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省委书记、省长披挂上阵,亲自参与项目谈判,为这种“重在运作,求实求效”的工作方法作了最好的注解。

富士康总裁郭台铭连连感慨,看到河南人为项目建设“五加二”、“白加黑”不分昼夜,我们深受感动。

务实发展要有披荆斩棘、解放思想的精气神。

2010年6月,《人民日报》刊发省委书记卢展工《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一文,一场“润物细无声”的思想解放大讨论就此展开。

《河南日报》随之推出的“九论十八谈”,一时洛阳纸贵,为何?谈的深刻,谈的真实。谈论什么?主旨就是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书记点题,媒体破题,市地和行业纷纷解题。

当人们对纵横捭阖、跌宕起伏、立意高远的“何平”政论大呼过瘾解渴时,还更多感到的是,其针砭时弊、切中要害,突出的是务实,叫响的是务实。

“一文九论十八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次生动实践,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有效载体,是思想解放大讨论的一个创新形式,是学习型政党建设的一个有益尝试 ,是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一个有力举措,是创先争优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带来的这场悄无声息的转变,为建设中原经济区进行了一次充分的思想动员和精神准备。

前三季度河南大幅增长和飘红的指标,印证的是务实发展的巨大威力。最新一期的《福布斯》分析认为,中部城市集群的商业价值和投资价值加速凸显,“中原经济区”等中部崛起战略的效应显现。

8月9日,《人民日报》头版头题文章用“河南务实发展静悄悄”来描述他们眼中的河南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当不动摇、不懈怠、不刮风、不呼隆、不折腾已成为河南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和行动时,一个崭新的“务实河南”的形象越来越清晰地走入人们的视野。

这样的形象是河南多年孜孜以求的。

这样的形象是建设中原经济区必须的。

倡树清风正气 点亮精神之烛

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

“领导干部要把官帽子看得轻一点,把为民负责看得重一点。我们要常常扪心自问,是否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先、以人民为重、对人民负责?”

“当好领导干部讲起来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两件事做好就行。一个是把风气搞得正一点,一个是把工作做得实一点!”

“风正才能气顺。建设中原经济区,不仅要看资源、区位、人口等因素,更要看社会风气、法治环境、政府效能,看党员干部是否真正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否勤政廉政、公道正派。”

省委书记卢展工在调研时、在大会上反复强调的这些话,句句语重心长、发人深思。

省委提出,要坚持“五重五不简单”的选人用人标准,注意选拔那些作风扎实、工作踏实、注重实效、干事干净的干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时刻牢记为民宗旨,做到责随职走、心随责走,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营造好的环境、好的氛围、好的风气。

在文明进程中,精神的力量,永远扮演着神奇的角色。省委书记卢展工一直在不断思索、挖掘建设中原经济区的精神命题。

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全国“两会”,卢展工都与进京务工的河南老乡亲切座谈,他在感知河南人在外创业艰辛和成就的同时,也在频频点亮河南人民的精神之烛。

“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情,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的“三平精神”,卢展工凝练概括出河南人身上蕴藏的宝贵精神。“普普通通、踏踏实实、不畏艰险、侠肝义胆、包容宽厚、忍辱负重、自尊自强、能拼会赢”,卢展工深刻总结了河南人的八种感人形象。

一个个饱含颂扬之情的评价,让中原儿女重新审视自身的存在,重新捡拾自身的可贵,梳理这些熟悉而快要淡忘的潜质。

这一切,就为开掘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力量之源。这一切,就为凝成创造中原大业的滚滚热流。

2010年隆冬时节,因慰问走进的一个小村,省委书记的手又在不经意间握住了一位豫北老人粗糙的手。这一握,牵出了老人用一辈子写就的不平凡往事;这一握,触摸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急需弘扬和深刻践行的伟大精神。李文祥老人从战争年代走到新中国,走到今天,八十载沧桑岁月,他的每一次进退和抉择,每一次放弃和坚守,都令人唏嘘感叹。

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以李文祥为代表的、中原沃土层出不穷的时代楷模砥砺出的“三平”精神,丰富着中原文化的典范,涵养着炎黄子孙的精神。

让我们继续仰望礼赞河南人民铸就的精神丰碑,让我们继续秉持弘扬“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理想“蓝光”,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新征程中不断续写富民强省新传奇。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