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新型城镇化——中国最大传统农区发展路径之变


作者:梁鹏    时间:2011-11-12





11月12日电 连续19年粮食总产量位居河南第一的豫北农业大县滑县,一个容纳包括18个行政村在内的“超大社区”正在建设中,这也是河南新农村建设中最大的一个农村村庄整合试点。

这个正在传统农区进行的城乡一体化试验,被称作“滑县试验”,意在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粮食生产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这个试验,对农业大省河南、对中原经济区的建设而言,也具有标本意义。

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说,建设中原经济区,走好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新型城镇化是引领,要以新型社区建设为城乡统筹的结合点、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

在多年蝉联河南省粮食产量第一的滑县,传统农区的困境在这里表现得非常突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水平低、农业和农民收入增长有限;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大;保农业和上工业间的矛盾日趋突出。

“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加以改变,就会制约农村的第二次腾飞。”滑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的负责人说,村庄分散,居住分散,撒胡椒面式的基础设施建设起不了多大作用,还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大规模投资农业也是不可能的。经过反复研讨,滑县决定以集聚区内的农村为实验对象,建设大型社区,流转土地,探索新农村建设。

从2009年开始,被命名为锦和社区的滑县“超大社区”开始建设,这个占地1600多亩的社区,包括了18个行政村,总建筑面积达96万平方米,今年年底前,将有4700多户农民入住。社区内有别墅、高层和廉租房等不同样式住房供村民选择,旧宅基地可按占地面积折算,新房最低每平方米800元,每户政府奖励9万元,成本价不足部分由财政补贴。

在这个巨型生活社区建设的同时,原有的18个行政村也开始了合村、合地。合村:原来占地4251亩的18个村,建成的新社区占地1676亩,节约土地2575亩;合地:通过土地流转,3个月间已经流转土地1.7万亩。合村、合地的前提是:确保农民失地不失权、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业。

土地向规模集中,原来这1.7万亩耕地上有近1.8万人从事农业生产,而现在,只有1600多人;土地使用权集中到了6家公司和37个种粮、种菜大户。种植大户付东选竞拍到了240亩地,种植西瓜、玉米、红薯等,2010年在除去土地使用费、工人工资和农资等费用后,收入27万元。

农业规模经营的效应出来了,但紧接而来的问题是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后,“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一些农民担忧:以后吃啥都得买了,进到社区后还得交这钱那钱,未来生活能不能有着落?

滑县产业集聚区的管委会负责人说,这些担忧我们早有准备,一方面农民仍然可以给承包大户打工;一方面继续外出务工,这些村的劳力原来大部分就是在外务工的。再者,大型社区会带来很多三产就业机会,同时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目前劳动力缺口达2万人,下一步通过对农民加强技术、就业培训,未来农民就业有所保障。 

滑县试验依然在试验中,这种探索在河南许多地方都在进行,通过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切入点,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

在河南省新乡市,通过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带动农民增收,城乡收入差距远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舞钢市,通过构建“一城四镇十七个中心社区”的城镇体系,农民不出社区就可满足就医、就学、购物、娱乐等生活需求;鹤壁市以产业集聚区推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2万多农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说,通过产业集聚区与新农村建设,农民实现就地转移、就地上班,就地城镇化,农民成了直接受益者。

目前,河南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期,到“十二五”末,城镇化率将达到48%,有超过千万农民转化为城镇人口,这将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劲的动力。

河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耿明斋认为,要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就必须解决城镇化这个“结”。而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要着力解决两大问题:一是让农民“进得去”,就是要真正解决进城农民社会身份和社会保障问题;二是要让农民“出得来”,要探索推动一般农民单户居民各城镇迁徙的条件和机制。他说:“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推动农民进城不能以剥夺农民的权益和利益为代价。”

(来源:"新华网河南频道"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