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承担着为国家解决重大问题探路的重要任务


作者:江国成、韩淼    时间:2011-11-1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杜鹰11日说,中原经济区不仅承担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还承担着为国家现代化进程中解决重大问题探路的重要任务:积极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化”协调发展的路子。

杜鹰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和以往的文件有很大不同:它有一个非常鲜明的主题,即积极探索“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化”协调发展的路子。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原经济区不仅是个经济区,还可以叫做试验区。

他说,试验内容主要和粮食安全问题有关。河南是中国的粮食主产省之一,它以6.5%的耕地生产了全国十分之一的粮食,其中小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在河南以及像河南这样的一些农业大省,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这样一个特定阶段,如何处理好‘三化’协调成为现代化进程成败与否的关键。”他说。

杜鹰说,正是着眼于此,中央把探索“三化”协调发展的重任交给河南。中央考虑设立中原经济区从根本上讲是要解决好粮食问题,解决好“三化”协调发展问题。

杜鹰表示,要实现《指导意见》确定的2020年河南省粮食年产量增加到1300亿斤的目标,需要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地方政府抓粮生产的积极性,以及农业科技人员服务于粮食生产和一线农民工作的积极性。

河南省省长郭庚茂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河南省现在具备进一步改革开放,加速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条件。河南处于中原核心地区,有1亿多人口,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河南地处中原,承东启西,连南贯北,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有明显的交通优势。河南具有人力资源优势,全省农民工总数达到2500万。当地职工工资成本大体上比沿海地区低30%以上。

他认为,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以及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已经趋向完备。全省高速公路去年达到5016公里,铁路的运营里程超过了4000公里,装机发电容量超过了5000万千瓦。交通、能源、通讯、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都趋向完备,具备了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支撑条件。

郭庚茂说,尽管面临种粮比较效益低等问题,河南省将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实现国家确定的2020年全省粮食增产200亿斤的目标。

《指导意见》也明确了一些支持政策:明确提出加大对河南省,特别是粮食主产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缩小地方财政收支缺口;加大对种粮农民补贴的规模,扩大范围,完善补贴方式;明确要求国家安排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以及能够带动地方发展的产业项目,要优先向粮食大省和粮食大县布局;要求促进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建立紧密的利益关系。这将有助于最终解决种粮吃亏问题。

(来源:"新华网河南频道"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