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河南省委对干部驻村任职工作的要求,“第一书记”的首要任务就是发挥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作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农村工作的“高位嫁接”。
“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这是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干部陈大清走任汝州市半东村“第一书记”的最大感受。针对现状,陈大清首先对村两委成员重新分工,让党员干部以《承诺书》的形式在群众会上公开承诺,同时重新成立村务公开监督委员会,对村干部和村务进行跟踪监督。干群拧成一股绳的这个小山村如今有了新面貌:新水渠让村里的400亩地在大旱之年喝上了救命水;100亩耐旱日本山樱椒让全村一年增收40余万元;今年9月1日,可抗八级地震的半东村新小学也正式启用。
驻村任职不仅“高位嫁接”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带动了村两委的核心带动作用,同时“重心下移”也极大激发了干群的发展热情,有效破解了落后地区的发展稳定“怪圈”。
2010年7月,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干部余占霖被派驻马寨村担任“第一书记”。马寨村位于兰考县黄泛区,偏居兰考县城35公里,因为黄河泛滥,是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全村722人,贫困户就有17户。看到水多、坑多、滩地多、外出谋生人多等村民眼中的“四大难”,余占霖变废为宝:修百亩坑养鱼、整百亩地种花、号召外出村民携资返乡谋发展。目前,带动农民增收的该村“千亩金银花种植和加工”项目已经启动,全村也被纳入全县的小额农业自助贷款试点村。
据了解,“真干、实干”破解后进村“落后怪圈”的热情让“第一书记”的驻村任职工作形成了你追我赶的火热局面:在民权县官庄村,“第一书记”陈林坡争取125万资金为村内修建新路、新井、新卫生室;在商水县刘井村,“第一书记”李东生利用新农村建设项目一期为200户村民建起了三层小楼构成的新型社区,引资1.2亿元的制衣厂安置村民400余人……
河南省委组织部的统计显示,目前,全省5371个“第一书记”派驻村中,班子健全、正常发挥作用的村由原来的45.7%上升至91.3%,96%的村实现了一年至少发展一名党员的目标;派驻村水电路网投入总和逾17亿元;5371个村人均投入370元,人均增收820元,村风村貌得到显著改善。
(来源:“新华网河南频道”)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