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担当着全国稳粮增收重任


作者:谭 勇    时间:2011-12-08





《河南、黑龙江“十一五”粮食增产因素的对比分析》报告显示

河南省担当着全国稳粮增收重任

12月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九成以上粮食增产来自粮食主产区,粮食主产区的稳产增产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升到76%。河南、黑龙江粮食生产更上一层楼,双双登上5500万吨新台阶。而在2010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002.6亿斤,成为继河南省之后,全国第二个粮食总产量超千亿斤的省份。

12月7日,记者从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发布的《河南、黑龙江“十一五”粮食增产因素的对比分析》报告中获悉,根据对河南、黑龙江两省“十一五”期间粮食生产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可进一步明晰两省粮食生产的特色,为进一步发展粮食生产提供借鉴。

  河南产量高 黑龙江增幅快

“十一五”期间,河南粮食总产量一直保持在1000亿斤以上,稳居全国第一位。2010年与2005年相比,河南粮食总产量增长18.7%,比全国平均增幅12.9%高5.8个百分点,在全国10大粮食主产省(河南、山东、四川、黑龙江、江苏、湖南、安徽、河北、吉林、湖北)中,河南增长幅度排第二位,黑龙江增长幅度达到62.1%,排第一位。

与此同时,黑龙江粮食总产量由2005年占全国6.4%、居全国第四位,到2010年达到占全国9.2%、排河南之后的全国第二位。

排除政策因素影响,“十一五”期间,河南、黑龙江粮食总产量增长途径和方法有较大差别。黑龙江把土地资源、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潜力大的优势发挥得比较充分,粮食生产水平实现了从低产到中产的跨越。河南则是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和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以提高诸如粮食品种的更新换代、先进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等农业科技含量为抓手,粮食生产水平实现了从中产到中高产的跨越。

  两省粮食生产各有优势

河南、黑龙江是全国最大的两个粮食生产核心区,承担着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增产目标的重大责任。两省都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发挥生产优势,选择了得力的战略措施。

报告显示,河南粮食生产的优势在于,人多地少,历史上农业有精耕细作的习惯,农民善于接受、应用科学技术,农业科研力量和技术储备比较雄厚,高产优良的粮食品种覆盖率、粮食栽培技术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好,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田面积、机电井数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均居全国首位,气象条件良好,这些都是河南粮食稳产的重要基础。

黑龙江可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资源尤其后备耕地资源(可开垦变为耕地的荒地)丰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的潜力仍然巨大,加上降雨量逐渐南少北多的大气环流趋势,农业干旱对黑龙江粮食生产的威胁趋轻;黑龙江耕地资源中的水田面积比河南多17.5倍,加上大豆面积退减等因素,为进一步扩大水稻、玉米播种面积奠定了基础,这些都是推动粮食生产水平提高的极有利条件。黑龙江已认识到无霜期短是该省粮食稳定增产的重要制约因素,积极研究相适应的粮食栽培技术和培育生育期短、早熟的粮食品种。

  河南省稳粮增收任重道远

河南省粮食生产已经进入中高产水平,再提高生产水平的难度越来越大,投入产出比越来越低,这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如何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专家建议,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尤其加大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提高有限土地的产出率,切实解决粮食生产的短腿现象,形成新的粮食生产增长点,这是河南粮食生产的长期战略措施,也是实现粮食生产总体上由中高产水平向高产水平跨越的基础。

其次,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转化和应用水平,这是实现粮食由中高产到高产跨越、粮食总产量持续上升的推进器。同时,强化农业生产服务组织建设,这是河南高素质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较多状况下的重要选择,也是解决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户粗放经营、实现农业科学化管理的重要途径。

最后,切实解决当前农业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按秸秆还田规程操作,旋耕深度不低于20厘米,确保表土层厚度,小麦播种时实施强度镇压;麦茬夏播应深度播种,注意浇水保墒,提高播种出苗率,切实解决播种中的缺苗断垄;注重粮食品种的更新换代,总结推广适应当地的栽培、管理的先进技术,因地、因时、因苗情、因灾情指导生产管理;扶持、鼓励土地流转,满足种田能手增加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可持续经营的愿望,提高农业机械使用率。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