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业科技人员,在工作方式上,以实实在在的转变,推动了河南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产、高产、增产。
沉甸甸的麦穗,折射出科技的巨大力量。河南省正探索建立的以良种推广、科技入户、高产创建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仅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在促进农业管理方式和政府服务职能的不断转变。
沉甸的成绩
粮食产量实现“8连增”
河南粮食产量,多年来一直让全省各界很“满意”。
今年夏天,73岁的浚县农民刘宗合,2亩地就收获小麦1466.58公斤,面对这一产量,他当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当生产队长那会儿,一个生产队也就打万把斤小麦,现在我一家总产量能顶以前一个生产队!”
刘宗合的喜悦,也预示着河南全年粮食产量的喜悦:2011年12月2日,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发布数据,2011年河南省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108.5亿斤,比上年增产21.1亿斤,增幅为1.9%。由此,河南省粮食产量实现连续8年增产、连续6年超过1000亿斤。
一年一个台阶,得益于河南省开展的高产创建示范带动活动。而这一活动,正是转变工作方式的具体实践。
切实的转变
政府督导,专家与农民“零距离”
对于河南粮食生产取得骄人成绩的原因,省农业厅总经济师魏仲生认为,主要还是得益于工作方式的转变。
“河南省通过建立政府督导、专家分片包干、科技入户等制度,让专家下基层、农技人员与农民‘零距离’接触,这样专家的研究成果就能真正转化为粮食产量。”魏仲生说。
特别是今年推行的万名科技人员包村科技行动,实实在在地让农民得到了好处。
比如,河南省农科院粮作所副所长铁双贵,就经常到自己的联系点安阳滑县一处农田,查苗情、查墒情、查病虫害情,对种田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切实做到“技术送到户、技术教会人、技术落到田”。在铁双贵指导下种植的玉米,亩产量比往年不经过指导时多了近百斤。
乐观的前景
到2020年,增产300亿斤
12月23日,卢展工谈到“九论十八谈”时表示,现在,大家都在一边想事一边干事,这种干事创业、谋求发展的良好氛围,是最值得珍惜的。
河南的农业科技人员,正是在一边想事一边干事。
以今年的小麦种植为例,从播种到收获,全省9个小麦生产专家指导组分包18个省辖市,对小麦生产开展全程督导。全省1.3万多名农业科技人员分包4.8万个行政村,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苗情、墒情、病虫害情调查,把抗旱春管关键技术措施指导到户、落实到田。
“这些关键技术措施,很有针对性,也很实用,在今年小麦抗旱保丰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省农业厅厅长朱孟洲认为。
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好技术送到农民手中,其威力真正发挥出了作用。而送技术的过程,也就是科技人员转变工作方式的过程,这一过程,给河南农民送去了实实在在的收成。
“有了科技支撑,加上科技人员与农民结合得越来越紧密,我认为到2020年,全省实现增产300亿斤粮食完全能实现。”聊起对河南粮食增产前景,铁双贵很是乐观。
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