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才是头上天
“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中国行”---河南省新郑市社会管理创新速写
拂晓已过,鸡鸣四野。
一辆金色大鼻子校车在中原初春的晨曦中从乡间平坦大道驶来,在沿路车辆自觉礼让的注目下,向屋舍俨然、窗明几净的小学驶去。
校舍外的田野里,茸黄的新麦迎风而舞,荷锄伫立田间的老者,笑容恬淡,新一年所有美好的希冀都融化在这暖洋洋的晨光里。
此时,正是东风欲来、草木发芽的早春二月。
这不过是河南省新郑市的一隅,一晨,一景。
2月下旬,记者来到这个闻名遐迩的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市,试图揭开他们走在全国社会管理创新前列的“秘密”。从乡镇到社区,从机关到学校,记者所闻所见,真切感受到民生在这里不仅是执政理念,更是自觉行动,体现在方方面面,滋润着这里的百姓。可以说,民生始终是新郑市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关键词。新郑市一直坚持把统筹城乡社会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措施,通过把项目化管理和民生实事、城乡统筹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乡镇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从而实现社会管理创新成为民生福祉,群众幸福指数提升的根本保证。
浓郁的人文关爱气息,以民为本的真挚情怀,难道不正是这个“秘密”的根本吗?
国将兴,听于民,九州方圆在民心!
仁和之城——万事民为先
“黄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惟仁是行,宇内和平”——汉代韩婴《韩诗外传》
黄水河畔,轩辕之丘。
5000年前,轩辕黄帝在今天的新郑市成就中华人文初祖伟业,立誓要铸剑为犁,仁德安邦,以求普天百姓共享安康。
沧海桑田,秉持“万事民为先”的社会管理创新理念,如今的新郑市让先祖黄帝的誓言成真——
让所有孩子都能接受十二年的免费教育
让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实现创业就业、社会统筹
让所有60岁以上老人享受免费乘车、老有所养
让所有弱势群体得到及时救济、应保尽保
让所有城乡居民吃水安全、食品卫生
让所有城乡居民住房宽敞、安居乐业
让所有居民享受城乡新型医保、大病救助
让所有村通上柏油路和公交车
让所有井灌区农田基本实现旱涝保收、农民致富
让所有社会公益事业都有专管队伍、社会和睦
这是新郑市在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中提出的“十个所有惠民生”。十个所有无不将民生为首,百姓为先贯穿始终。
社会管理,究竟该怎么管?这是个问题,也是个难题。但新郑市却将此作为执政发展的课题。
“以人为本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目的,必须始终坚持解决好民生问题,完善群众基本利益保障机制,使人们群众心情更加舒畅、生活更加幸福”。市委书记吴忠华如是说。
“十个所有惠民生”找准了社会管理的切入口,把以人为本落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上。
地处新郑市城区外的和庄镇幼儿园,记者在这里看到完全可以和大都市相媲美的硬件设施:崭新的游乐旋梯、整齐的午休小床、乐彩斑斓的童话墙。在钢琴的伴奏下,孩子们正在跟着老师歌唱。
园长杨淑芳告诉记者,这里的孩子们都来自农村,有的是父母打工的留守儿童,有的住在很远的小村子。“但每一个孩子每天都能按时来到园里。”杨淑芳颇为自豪地说,别看这是一个乡镇的幼儿园,但他们自己有安全舒适的校车,每天孩子们住的无论多远,都会统一接送,确保每一个孩子入学。”
在这个入园达300个孩子的乡镇幼儿园,偏远村镇、留守儿童、特殊困难家庭孩子,都享有校车优先,费用减免特殊的照顾。市政府和当地镇政府给予教育极大的支持,确保孩子们都有学上,并且吃得好,玩得好,让家人彻底放心。
鸡蛋、糕点、牛奶,这是孩子们的早餐。每家每户200元的教育券,这是村民们享有的福利。
年轻的薛静老师来这里不到两年,她不单要保证教学质量,让孩子们喜欢上她,还要每个学期和每个孩子的家长走访或面谈一次,并随时通过不同的方式保持沟通,让家长和幼儿园之间有一座沟通无阻的桥梁。
据新郑市教体局局长陈文彬介绍,在乡镇一级,像这样规模的幼儿园还有5所。
吴忠华强调,新郑市在实现十二年免费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免费教育向学前教育拓展,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拓展。到十二五末,公办幼儿园由现在的每乡镇1所发展到每乡镇至少3所,适龄儿童公办幼儿园入园率由现在的不足40%提升到85%以上。
目前,各乡镇的公办幼儿园正在建设中,新郑市13个乡镇都将至少拥有一所公办幼儿园。
2007年,新郑在河南率先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和免费职业教育。之后,又免除了高中生的学费和住宿费。去年8月,将扩招费一并免除后,新郑全面实现了真正的12年免费教育。新郑市实施的12年免费教育,将惠及9万多名新郑适龄青少年,实现了“全市城乡学校基本无差别,办学水平基本无差异,家长学生基本不择校”。
新郑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广国认为老百姓的事情,再小的也是大事。做好这些小事,就做成了大事。
新春刚过,2012年“双免”工程实施暨城乡劳动力春季招聘会在新郑市的炎黄广场拉开帷幕。
这样的招聘会,政府组织,企业参与,群众踊跃。由于不少岗位都是为“4050”人员设计的,比如锅炉工、蔬菜工等工种。吸引了不少乡镇的农民前来报名。
来自新郑市劳动部门统计,招聘会期间,参会企业共提供就业岗位1.28万个,应聘人员达8000人,现场达成就业协议4276人,报名培训800多人。
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实现创业就业,新郑市飞速的经济,发展的成果,都惠及于民。
市长王广国表示,2012年新郑将为每个社区居民家庭提供至少一个非农就业岗位。到十二五末,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28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75万人。
以民为本,以民为先,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切入口,也是新郑市能够成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城市的源头。
深化社会管理创新,就是要突出民生优先、城乡统筹,持续加大民生实事办理力度,坚持不懈地解民忧、济民困、帮民需,努力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发展成果。市长王广国说。
和谐之城——共享发展成果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战国韩非子 《五蠹》
墨守陈规解决不了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只有结合现实的情况才能找寻到相应的办法。
早在战国年间,新郑人韩非子便留给他的后人这样的谏言。
新郑市的社会管理创新,关键就在创新,创新需要解决新问题,找到好办法。
既称之为创新,无经验可循,无前人可求,一切只能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以群众的呼声和百姓的根本利益为落脚点。
毋庸讳言,在大力发展经济,GDP高速增长的背后,有一些地方不是用发展的成果惠及民生,而是与民争利,夺民之利。
新郑市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杜绝与民争利,让群众不分城乡、尊卑、贫富共享发展成果,从而使得这座古老的城市成为一座和谐之城。
占地面积38.92亩的新郑市老年人服务中心,宽敞明亮,沿着特别为老年人定制的低矮台阶拾步缓行,阅览室、台球厅、书画台、门球场、健身房、多媒体教室、乒乓球馆一应俱全。
记者在这里对这些先进的设施并不感到惊讶,而是对这里的老人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既有城市里退休的老干部,也有乡下农村的老农,更有暂居新郑的外籍老人,只要60岁以上,来这里免费办理一张出入卡,就可以随意享有活动中心所有的设施。
67岁的贾义飞老人瞪着一辆三轮车从小高庄村赶到这里,和他认识的城里的老哥哥一起切磋台球技艺。
“俺们村里的老人好些都来这里,门口有公交车,还可以自己蹬三轮来,恁多好玩的,可带劲勒!”贾义飞老人笑眯眯地说。
同样也是“乡下人”的乔均喜老人住在离这里20里地的观音寺王行庄,农忙时家里种有玉米、小麦,现在则每周坐公交车来活动中心一次练习太极拳。老人和全市的老年太极拳爱好者虚心求教,回去再教给腿脚不便的老人,乐此不疲。
他高兴地告诉记者,以前在村里的老人每天都是蹲在太阳下胡咧咧(聊天),压根没敢想能和城里的老干部一样有这样好玩的地。现在俺们不分城里村里,都能来这里痛痛快快地玩。
“让所有老年人待遇优、受尊重”,这是新郑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凡是60岁以上的老人,凭身份证或老年证可以免费乘车;当地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可以免费体检一次;老人活动中心‘一站式服务’解决所有和老人相关的医保、养老、证件办理等事项。
颐寿园新郑老年公寓是全国模范敬老院,这里住着184名老人,每两位老人一间屋,大厅里有电视、沙发。一位84岁的老大妈不断用河南方言“老得劲”来形容4年的住宿生活,“比在家强得多”。
记者了解到,市财政每年投资500多万元全面推行全市6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城乡公交车,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了老年人服务中心。全民推行城乡新型养老保险,目前,全市9.08万名60岁以上老人中有8万多名享受新型养老保险、参保率达88.9%,所有百岁以上老人(共21人)每人每月还可享受市财政发放的500元生活津贴。
消除身份隔阂,新郑市的做法不仅限于此。打破城乡界限,让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是新郑市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举措。
近年来,新郑市把新型社区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抓手,按照“改善环境、提升生活、促进和谐”工作思路,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规格投入、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大力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新郑特色的新型社区建设之路。
市委书记吴忠华说,全市将统筹养老服务保障一体化。对全市乡镇敬老院进行升级改造,构筑城乡一体的老年人活动服务体系,实现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全覆盖,使他们享受不低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养老待遇。到十二五末,各乡镇托老站或幸福院由现在的1所增建至4-6所。
在黄水河畔的裴大户寨社区居民委员会,昔日以农业为生的农民已经成为新时代的居民。告别低矮的瓦房,住进水电齐全宽敞的楼房,在附近的企业上班领薪水,办理个医保、户籍、养老等事项,在居委会随时就可办妥。
张双聚是裴大户寨所辖原来边家口村的居民,现在住在24小时有联防巡逻,路口安装有摄像探头的小区里,不见了昔日里小偷走门串户,也没有了以往为子女只能种田为生的担忧。两个儿子都已在周边企业上班,自己也和城里人一样享有医保、养老等诸多实惠。
“俺知足哩,比过去好得多,办个事到居委会就中,不用来回跑,老了也不担心没人养。”张双聚说。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让城乡广大群众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幸福和安宁,正是对和谐的深度解读。
投资4.6亿元建设畅馨苑保障性安居工程,一期建成保障性住房1068套,建成6个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新村(社区),1098户、4580名群众全部搬进新居。新郑市保障性安居工程,正在逐步解决千千万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让买不起商品房的群众实现住有所居的梦想。
让群众的口袋鼓起来,让百姓的日子好起来。2011年,新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30元,增长11.6%;农民人均纯收入10960元,增长15.9%。
新郑市的和谐,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衣食住行医教保”,无一遗漏;从全市城乡一体化顺利推进到城乡居民差异性逐步缩小,暖意融融。
正是因为在发展经济中,把民生放在重中之重,在创造时代财富时,把反哺于民落在实处,新郑市的社会管理创新才让这座仁和的城市成为和谐的城市。
谦逊之城——我们依然在路上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何必悠悠人世上,劳心费目觅亲知?”——唐代白居易《池上竹下作》
社会管理创新的难点在于管理,怎么管?
让新郑人引以为傲的同乡白居易道出了其中的奥妙:谦逊。
社会管理更需要谦逊,谦逊于民,谦逊求法。
社会管理,最佳的管理就是做好服务。
打造一个服务性政府,让百姓自觉依法办事,自觉共创社会和谐,成为新郑市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目的。
市长王广国深有感触地说,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暴露的问题,容易引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难题,追本溯源,从源头上惠及于民,通过服务取信于民,社会管理就能抓到点子上,得到群众的赞扬。
在新郑市,老百姓和政法机关几乎天天打交道,但绝非发生了什么案情,蒙受了什么冤屈。而是他们有法律服务贴心到家的检察院和法院,更有一个“万能”的110电话,拨通110,不仅能报警,还能解决水、电、气、暖、应急抢险等一系列麻烦事。
警察作为政法机关和百姓密切接触的群体,代表着政府的态度。在新郑市,一直在探索110综合服务机制。
2011年,新郑把“民生110”指挥中心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充分利用110报警服务台在全市人民心中的影响力,依托公安“110”指挥中心,延伸成立为民服务中心。
“如果小区的下水管道漏水了、中学生的钥匙断在锁孔里了、路人走着迷路了……这些非警务信息大家都找110,且基本上了占了110接警80%以上,这也是我市探索成立“110”服务中心的主要原因。”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占龙表示,110就是要“会诊”社会动态,延伸服务“触角”,集中解决群众反映的水、电、路、气、暖等涉及民生的急难险问题,帮助群众“解围”。
无所不管的110成了群众的贴心“保护神”,也成为社会管理难点的消化剂。“我们要求在最快的时间里解决反映的问题,力争将一切可能激化社会矛盾的因素消弭在萌芽状态。”110服务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截至目前,110服务中心回访满意率达到100%。
服务是社会管理的有效保证。
在新郑市当领导,必须坚持每月15日领导干部下访,做到矛盾早排查;推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机制,做到矛盾早化解;设立300多万元的特殊疑难信访问题救助专项基金,通过一次性救助、适度救助和个案救助等,化解疑难信访案件40多起,均实现了息诉息访。自2009年10月以来,全市没有发生一起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没有发生一起有影响的群体性事件。
针对基层社会管理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整合各类资源,强化基层基础。通过城区24小时巡逻、重点部位重点巡防,使全市可防性案事件下降了40%。
变治安防范为社会防范,逐步走出一条村级公益事业“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管”的新路子。
探索求真知,学习无止境。
谦逊是一种态度,也是一座城市的气质。
行走在新郑的大街小巷,刹那间路畔回首老人的一个微笑,校车使过过往车辆自觉的避让,都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谦逊的气质。
因为谦逊,新郑市主要领导面对记者的采访,都不愿侃侃而谈,更喜欢倾听记者提出的建议和意见。
“希望多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同样的一句话,出自不同的采访对象,出自记者接触的每一个政府机关负责人的嘴上。
“我们依然在路上。”市长王广国说,深化社会管理创新,我们还有太多的工作要做。
全面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社区、青年文明号等创建活动;加快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在城乡统筹,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上,市长王广国表示,孜孜以求的新郑人将会继续围绕新的目标,深入推进和巩固社会管理创新的成果。
因为谦虚,这座城市注入更多的活力,有了更大的动力,推动着5000年前曾经拥有的先祖辉煌再度在这块丰沃的土地上升腾新时代的荣耀与骄傲!
来源:新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