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吃着放心菜的同时也在苦撑着高昂的成本
“都市农夫”的果园里散养着鸡鸭鹅
“都市农夫”在田地里
大河网报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里,不少城里人打起餐桌保卫战,带着孩子下乡,在鸭雁嬉戏的田间劳作,重回农耕时代。不能亲力耧犁耙种的市民,只好与农场主、农民结成市场风险共担的联盟,培育出一个新名词CSA。记者来往于都市乡村之间,感悟着教授、市民、学生成为“市民农”后的生活。
为吃放心菜,市民热衷自己租地耕种
荥阳至中牟的黄河滩区,现实版的开心农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去种菜。
4月20日,郑州移动发出“快乐农夫”家庭体验户外采摘活动,应者如云。郑州的张女士说:“我收到短信后马上加入‘快乐农夫’活动,想给老人一份亲切的回忆,给孩子对自然的向往。同时,大草帽有机农场在搞招募,我准备到那里订购块地当回‘地主’,吃自己种的有机菜才是放心的。”
张女士说的大草帽有机农场,位于郑州南裹头附近的黄河滩。14亩的农场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养殖蚯蚓,一部分种植农作物。大量的蚯蚓不但可松土,其粪是最好的有机肥料。
大草帽有机农场主郭亮说,由于被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事件困扰,两年前,他租了这块地种有机农产品,由于种的蔬菜和粮食吃不完,于是把土地每20平方米划一单元进行招租。农场为认租者提供水、农具及种植技术,新“地主”承担种植、管理任务,先后有50多位怀着对有机食物渴望的市民来种地,还有部分没时间来种地但同样渴望有机食品的朋友订购他种的蔬菜。
“我们的餐桌被狂妄的我们所伤害。”在郑州做生意的李女士等一行12人,在历数地沟油、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避孕药鱼等事件后说,现代农业使用大量的农药、化肥、除草剂、激素,污染了食物、地表水和地下水,影响着身体健康,造成现代疾病蔓延,消费者没有火眼金睛,认不出市场上的农产品哪些叫人放心,只好自己租地耕种。
黄河南裹头是天然的风景区,西邻的天河湾有机农场桃李树下,灰鸭、大雁、土鸡捉着“从天而降”的虫子,发出快乐的“嘎嘎”声。田园牧歌,让前来看景的都市人羡慕不已。
农场主“机器人”是郑州某单位的领导,她笑称自己是新型的“市民农”。她说,她和家人、亲戚租了50亩地,种菜、种果树、养殖,不用化肥、农药、饲料,虽然辛苦,但吃着放心。
拒绝农药化肥,新“地主”践行着生态文明
越来越多的市民,自觉或被自觉地回归“农耕时代”。
在荥阳至中牟的黄河滩里,除前面提到的有机农场外,郑州黄河农场、丰乐农庄、黄河牧草园等“一字排开”,这些土地的主人,或自种,或出租给城里人耕种。郑州之外,新乡环保志愿者协会田桂荣,在新乡县合河乡范岭村租地,开展生态种植尝试;农学硕士王宁,从城里回到登封金店镇箭沟村开起“归朴农园”……
新一代“地主”在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转基因种子、激素,对猪、鸡养殖,采取散养,吃粮食、野菜野草,杜绝饲料。
不同的蔬菜有不同的虫“粉丝”,虫子和人一样聪明,只吃最嫩的部分,不打农药,如何保证蔬菜成长?“地主”们想出了很多法子。飞蛾产卵期,在地里撑起帐子,不让它落到地里产卵,夏天用诱虫灯诱杀虫子,在菜地四周种植紫苏、驱蚊草、艾菊等有驱虫作用的植物,用大蒜、黄蒿、花椒、生姜、辣椒等提取制作喷洒液灭虫。
新一代“地主”,自愿回到“农耕时代”,践行着原始的生态文明,呵护着脚下的土壤。
“社区支持农业”是乌托邦还是理想试验田?
所有城里人到乡下种地显然是不现实的,于是,一个舶来的陌生词CSA(社区支持农业)出现在我们面前。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开封市市长助理何慧丽,几年来一直探索的事,就是想尽办法让农民以自然的方式种地、养猪、养鸡,然后带他们到大城市销售,于是就有“教授卖绿色大米”、“教授卖猪”等新闻事件。
去年年末,何慧丽带着农民在郑州橡树玫瑰城开张了我省首家CSA超市——“国仁超市”。该超市的有机农产品来自开封市所属的兰考县、尉氏县的南马庄、东坝头村等十几个农产品专业合作社。
在这里,首批30多个城市消费者与超市、农民建立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在一个种植季或一个养殖周期之初,城市消费者预先支付3000~5000元费用,预订有机食品,市民可参加生产基地劳动,采摘有机瓜果蔬菜并监督生产。生产者则按照约定,负责任地生产出有机农产品,定期配送给超市,并且保证产品的安全。此举意在解决食品安全并解决消费者零星购买与生产者规模生产之间的对接矛盾。
据调查,在我省,20来个有机农场主和消费者都是采用的这种模式。
但,很多人并不看好CSA模式,称,靠有限的几个保卫餐桌的人来实行CSA,那是乌托邦。
我省首个注册的CSA国仁超市的搭建,是由“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和何慧丽等发起促成的。教授们整合了政府、高校和民间的力量。“如果农民不知道产品会卖给谁,就容易偷懒;如果他知道产品是卖给张三李四的,而且他们的关系非常好,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在这里,生态文明有了一个践行的出口,农民只有在足够的回报保证下,才可能真正执行有机农业生产。”何慧丽说,这不是乌托邦,是理想的试验田。
据了解,这种CSA模式在国外已做得风生水起。
“经济杠杆”无力支撑起“有机锅灶”
国仁超市有机农产品价格比郑州市场同类产品价格高许多,如小杂粮4公斤装每件70元,蜂蜜每公斤60元,“快乐猪”猪肉为市场价的2.5倍。
我省的CSA模式正在遭受着成本的挑战。
郑州市民仝女士月收入3500元,她直言:“家里的‘经济杠杆’支不起这口‘有机锅灶’。”
农场主也遇到了生存挑战。大草帽有机农场场主郭亮说,两年来,他的农场一直是赔本在做,自己不可能一直赔钱做下去,如果合作的消费者接受不了价格,合作只能停止。
天河湾有机农场负责人“机器人”说:“我已经非常努力了,但来的消费者并不多。3年来一直在赔钱坚持,来农场订蔬菜瓜果的大都是回头客。自己曾雇车拉到郑州卖,没有打药、施化肥、用激素的有机蔬菜,品相没有‘上过手段’的蔬菜好,又比人家的贵两三倍,难卖出去;自己不销售,没人来采摘只好烂在地里。”
“郑州乐和生活绿色消费联盟”汇聚的消费者有:郑州华德福幼儿园和小学家长、亲子俱乐部成员、亲子QQ群群友以及家长的朋友和朋友的朋友、看媒体报道找来的市民和社区居民。
这些群体在艰难地为家人守卫着餐桌安全。该联盟发起人姚卫华说,他们的组织没有资金投入,没有资金投入就没有规模,生产成本就很高。有资金支持他们,又担心资金“不听话”牟利走样,失去公益性质。“我们在满怀理想地推动健康消费和绿色农业,却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更好地凝聚消费力量,却无力租房;我们满怀亲近田园的愿望,却不得不在远离田园城市的电脑旁为CSA忙忙碌碌。”姚说。
大规模种植有机农产品可以把成本降下来,便宜了会有更多的消费者参与其中,大家都受益,这盘“死棋”不是可以走活吗?面对记者的提问,“机器人”说“走不通”,大规模种植,那么多种植者中,就可能有人为了利益,偷偷施化肥、打农药、用激素什么的,你看都看不住。
喜悦在失望中,希望在尴尬中,餐桌保卫者在纠结中摸索前行……
名词解释
CSA(社区支持农业)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最早出现在德国、瑞士和日本,八十年代出现在美国。最初的出现是对于食品安全和城市化过程中对土地的关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一种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关系,消费者会预付生产费用与生产者共同承担来年农业种植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支持使用生态可持续的种植方式,与以往的收益方式不同,生产者在季节之初就获得了这一年种植的收益,并且这部分收益对生产者付出的劳动来说是公平的,而与此同时,消费者也获得了生态有机种植的健康农产品。其核心理念就是“农民和消费者相互信任,风险互担”。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