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河南日报报道: “现在已经达到三类水质了,稍微处理一下就能喝。”5月4日,漯河市环境质量检测中心副主任洪世杰用量杯在市区北的颍河中提出半杯河水,河水清澈透明。
然而两年前,漯河辖区内的颍河水却是水体乌黑,臭气“河岸两边两公里都能闻得到”。2009年,漯河市被扣缴生态补偿金2000多万元,仅颍河就被扣了1000多万元。
污染让漯河市认识到,必须改变发展方式,大力治污,才能有利于漯河进一步的发展,为此该市推出三项举措。
从2009年起,漯河市创新监管制度,实施“河长”制度,由5位副局长分别担任黑河、颍河、清潩河、三里河、沙河流域的“河长”。“河长”作为所监管河流的第一责任人,带领相关人员加强河流管理,对河流水质进行实时跟踪,确保河流断面达到省定要求。
与此同时,漯河市环保局还对重点企业实行“红、黄、蓝、绿”四类管理,以区别企业环境达标及环境管理水平。对于被亮“红灯”的严重污染企业,限批建设项目并停产治理,而对于环境管理较好的企业亮“绿灯”,给予奖励并优先安排环保治理资金。此项措施促进了企业加强自身环境监管,减少了污染排放。
近年来农村污染日益严重,在加强农村环境污染处理设施建设的同时,漯河市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监管体系,确定55位乡镇环保专干,聘任255名村级环保监督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100名义务环保联络员,健全完善基层环保网络,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
三项举措促进了漯河市环境改善,去年该市GDP达到782亿元,与2005年相比,增加了1倍多,而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却不升反降。而今,漯河境内的几条主要河流的水质均达到了省控标准。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