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济源兵员征集“同义务、同待遇”经验解读


作者:杜强、翟耀、魏联军    时间:2012-05-09





河南省济源市立足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实际,拓宽武装工作思路,走开兵员征集“同义务、同待遇”新路子,打造出一条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征兵样本”。

(一)

2005年被河南省确定为城乡一体化试点市以来,济源市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人均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跃居全省前列,126家大中型企业渐次落户。

然而,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比,济源市征兵工作却遭遇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量”,除了受人口基数下降、企业大规模招工和高校扩招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外,士兵优抚安置政策仍囿于传统的二元化模式,城乡差距较大。

济源市人武部没有急于工作“转型”,先让思想“接轨”。从2010年开始,“解放思想大讨论”在人武系统热潮迭起;地方研习城乡一体化理论的“月末大讲堂”,现役和人武干部期期不落。翻开人武部党委中心组学习记录和武装工作指示,“一体化”成为“关键词”。

观念冲破“牢笼”后,思路荡开。他们感到,要在当兵时的“入口”、退伍后的“出口”处,消除城乡“温差”,均享公共“蛋糕”。

2011年11月7日,新《兵役法》和《退役士兵安置条例》颁布的第6天,济源市委、政府和人武部就联合出台《关于城乡士兵同义务同待遇的意见》,在全省率先趟开优待安置新路子——

全部取消“农业户口义务兵”和“城镇户口义务兵”的性质划分,所有士兵均享受优待金和自谋职业补助金,每年发放额度按上年度市居民平均收入执行;公务员、事业单位每年拿出10%的岗位预留给退役士兵,并享受同等招考优惠;享受同等就业和创业扶持政策,政府免费技能培训、免费公共就业服务和税收优惠。

(二)

文件下发短短一周,征兵工作就出现“拐点”:报名应征人数由原来的600人激增至2200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8%。

“经济上不吃亏,政治上有待遇,前途上有发展。在部队开眼界、长素质,退伍回来也好找工作。”邵原镇邵原村村民王振海说。

济空某场站士官田庆超去年退伍回到济源后,参加市民政局组织的文化和实绩考核“双考”,3次荣立3等功、被部队评为“优秀士官”的他,仅功绩加分就有30分,成绩位居全市第一,被录取到济源市煤矿管理局工作。

济源市民政局退伍安置办主任李新平介绍说,尽管不安置了,但每年不仅有优抚金,而且只要在部队表现好,退伍回来后照样成为地方用人单位抢手的“香饽饽”。今年城镇退伍兵就有56人录入到事业单位,180名被大型企业录用。

市人武部政委吕伟对此感触很深:推行“同义务、同待遇”,在“入口”和“出口”首尾呼应,相得益彰,就是为了激励青年从军热情,使退伍兵生活得更有“尊严”。

“同义务、同待遇”政策作为新生事物,现成模式不多,速成“样本”更少,如何良性运转?济源市党政军领导反复思忖。

“最担心好事办不好,暖兵之举变‘空头支票’!”济源市代市长王宇燕坦言,“同义务、同待遇”涉及千家万户,牵扯军地多个部门,事关政府和兵役机关的公信力,离不开强有力的制度机制支撑。

(三)

翻开《济源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新一轮建设规划》,“同义务、同待遇”被分解到9个部门,纳入党政军领导干部政绩考评,进入政府工作“台账”;市政府督查局专门建立“同义务、同待遇”“月报表、季审查、年讲评”制度,落实不力者严惩重罚;全市今年建设97个农村新型社区,规范社区工作时,适龄青年调查摸底、兵役登记和宣传发动列为社区达标的重要指标。

4月中旬,济源市军地相关部门逐人逐户调查核对去年底的入伍战士,目的就是编制完成“城乡义务兵家庭优待金发放表”,近期全部发放。市财政局局长王伟说:“市里建立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当地国民经济收入增加相匹配的优待金发放增长机制,标准不低于全市上年度人均纯收入,市、镇(街道)两级财政按3:7比例分担义务兵优待金、8:2比例分担退役士兵自谋职业经济补助费。”

优待货币化,但不能一“币”了之。较之物质补偿,战士们更看重的是日后“发展前景”。

“订单”培训、“岗位银行”“人力资源库”、对口就业制度等创新之措应运而生。在济源市职业技术学院,由市人武部、民政局、劳动保障局联手设立的退役士兵就业扶持基地,集“订单”培训、“岗位银行”为一体,针对本市企业用工特点免费培训,开设控模等13个专业,退役士兵培训率92%,推荐就业率95%。

“同义务、同待遇”政策推开后,在适龄青年中成为最有效的“软发动”。今年,济源市3所大专院校里,有236名学生与人武部签订“入伍协议”。

“热传递”效应不仅涌流校园,也洋溢在“济源兵”心头。4月上旬,济源市人武部对60名本地籍士兵问卷调查,99%的战士表示,这一新政暖军心、鼓士气、解远忧,纷纷表示要在部队安心服役、爱军习武,用实际行动回报家乡。

 来源:新华网河南频道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