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奎生前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 内乡县委宣传部供图
内乡县瓦亭镇庞集村,一个省级贫困小山村,短短三年时间,用上沼气做饭,喝上干净自来水,建了桥梁修了水坝,收入增长数倍,一跃成为县级示范村。这一切源于一个人的到来,他骑着摩托车,走遍村里的沟沟坎坎,来回在县市间为村庄发展争取项目。
这个人叫周建奎,生前是内乡县农业局一名普通干部,被选派到庞集村当支书。2010年4月下旬的一天,他殉职在跑项目的路上。
A
一辆摩托车的故事
走在内乡县瓦亭镇庞集村里,只要一提起周建奎,村民们仍清晰地记得他:天天骑着一辆破旧摩托车,有时戴着草帽,挎着包,个子不高,行走在村子的大街小巷里。
2012年6月1日,记者走进村部大院内那间他曾经工作过的办公室。屋内很简陋,一张床,两张小桌子。在床头一张小桌子上,那个他挎过的布包还在,一个写满工作记录的蓝皮笔记本躺在一边,一顶草帽卡在布包上。几本不知翻了多少遍的农业科技类杂志和书籍安静地躺在桌子上。没有几个人知道那辆摩托车的下落,而屋子一角桌子上的一瓶还没用完的摩托车润滑油,则记录着那辆摩托车曾经的故事。
“建奎是去南阳市跑项目时,在摩托车上出的事儿。这距离他初次下派来到庞集村才三年。”庞集村现任村支书庞景茂说,2007年5月下旬,正值“三夏”,县委派来了周建奎做他们的村支书。
一到村里,周建奎开始了挨家挨户走访群众,了解情况。他吃住在村里,起早贪黑,短短一个多月时间,他就把全村群众家跑了一遍,跑遍了村里的沟沟坎坎,将庞集村的整体情况摸透。
庞集村有1800多口人,但分散居住在16个自然村里面,村庄框架拉得很大。最小的自然村只有十来户人,最多的也只有五六十户,自然村之间的最近距离也在1里左右。步行走完整个村子,需要两个小时。于是,摩托车成了周建奎最主要的出行方式,无论是去县城还是走访群众。和他一块儿被县委派到瓦亭镇做支书的常国范回忆起一个风雪交加的晚上,他开车行至乍岖和瓦亭交界处的路上,远远看到周建奎一个人推着摩托车,身上青一块紫一块,原来是路滑摔倒了。常国范坚持要他先把摩托车放在附近群众家里,然后送他到庞集。周建奎却坚持着说,离不开摩托车,骑摩托在村里办事比较方便,哪儿有事儿,摩托一蹬就到了。
经过两个月的调查论证,周建奎理出了庞集村的发展思路——以项目为支撑,平地育良种、丘陵种烟叶、山地栽林果。他在庞集村点燃的第一把火是建设沼气池。通过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打消群众的顾虑,建成了100多个沼气池。
随后的全县沼气建设现场会也选择在庞集村召开,现场会的一个细节可以佐证周建奎对庞集村的了解程度。当时先后找了几个村里人带路参观,到最后都不知道怎么走了。周建奎只好亲自带路,将整个村子参观了一遍,他甚至比土生土长的村里人还了解庞集村。
B
一条河里的影像
庞集村内有一条长青河,将村子分为东西两半,麻烦也就接踵而来。长青河上没有桥,也没有河坝。天旱了,庄稼浇不上一滴水。一下大雨,河里就涨大水,庄稼老是被淹,群众出行也很不方便。特别是每逢下雨,这边的学生放学回不了家,那边家里的人过不了河,这边哭那边叫,很急人。更麻烦的是,河东村民的田地在河西边,河西村民的田地在河东边,必须绕十几里路才能过河。
周建奎来到之后,通过调查论证确定了村子的发展思路,一河两岸发展朝天椒,丘陵发展烟叶,林地发展林果。从2008年开始,庞集村由村干部带动,将烟叶作为第一产业来发展。到了2010年,全村烟叶种植面积由原来的50亩左右,发展到1600亩。光是这一项,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就增加了1500多元。周建奎向有关部门争取了烟水配套项目,先后在长青河上修建了四座桥坝一体的桥梁。第一座桥梁的建成,在当时的庞集村引起了轰动,很多村民都跑到河边,喜极而泣。四座桥坝的建成,也彻底解决了交通、浇水问题。
为了给村里争取项目,周建奎经常开着摩托车到县农业局、水利局等部门争取项目。曾经和周建奎共事过的农业局人事股别股长告诉记者,周建奎好像是长了两只顺风耳,上面来什么项目了,他都能提前知道。经常是直接去找农业局局长,想方设法把项目争取到庞集村来。2008年3月的一天,为争取旱改水项目,周建奎和村主任在县宾馆门口守了一上午,为的是早点见到在宾馆里开会的水利局局长,将这个项目早日敲定。在他任职的三年中,类似这样的经历还有很多。
村支书庞景茂回忆说,在周建奎没来庞集村之前,村里人喝水都要去河里挑水吃。吃水麻烦,还很不卫生。他下定决心改善村民的饮水条件,为此他积极向县水利局争取安全饮水项目。这是他给庞集村办的又一件实事,将自来水管道铺设到各家各户,村民们都喝上了安全水。
C
一座乡村敬老院
“信主信佛不如信共产党。主和佛能给你带来什么?共产党却给我们派来了周建奎这样的好干部,为我们这些孤寡老人着想。”6月1日上午,记者走进位于村部大院内的敬老院时,一群老人正在院子中央的亭子内闲谈着信仰问题。
亭子四周,是一片菜地,栽种着各种时兴蔬菜,老人们每天都要下菜地。没事儿了,就在屋子里看看电影,在亭子里聊聊天,这所敬老院里,到处都印上了周建奎的痕迹。
“建奎来到村子后,向县民政局争取了7.8万元,将村部大院修缮一番,院子的东半部也就成了孤寡老人们居住的敬老院。”庞景茂说,这在当时的内乡县还是独一家。周建奎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敬老院的建设和日常运行上。生前,只要他在村里住,第二天一大早就要走进敬老院里,陪老人们聊天。平时一得空就会来到院子里,指导老人们种植蔬菜。担心老人们生活太过单调,他就和妻子商量,将家里的电视机搬到敬老院。担心老人们洗衣服不方便,他就将家里的洗衣服也搬了过来。
然而,洗衣机搬过来后,他的妻子孟瑞莲只能用手搓洗衣服,冬天时候手都冻裂了好几条血口子。“当时他看着我的手,说难为你了,过一段时间我们攒钱买台全自动的。”孟瑞莲说,可是因为他一直忙着村里的事儿,这个承诺也就搁置下来,永远没有兑现的那一天了。
敬老院里目前共居住着23个孤寡老人。男人们住上层,女人们住下层。提起周建奎,他们都像谈起自己的孩子一样。80多岁的周太交仍清晰记得2009年腊月二十九的那天晚上。天上还飘着雪花,周建奎担心老人们过年了太孤独,就带上礼物骑着摩托车,给老人们送来了烟酒、米面等一大堆年货。
“建奎出事儿那天一早,还专门到敬老院里转了转,没想到人就没了。”老人们都不愿提起周建奎的离去。他们现在仍旧为没能去县城参加他的追悼会而懊悔不已,由于年老体弱,他们已走不动路,只能在村部大院里烧了纸钱。
而每年的5月5日党员活动日,他们就会和村民们一块儿来到周建奎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以用最简单最朴素的方式怀念他们的好支书,怀念他留给庞集村的一切。
(来源:大河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