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时节,中原大地麦浪飘香,农业机械纵横田间,忙碌的人们正在收获喜悦,播种希望。连日来,记者在河南采访中深切地感受到,城乡处处涌动着蓬勃向上的发展活力。
活力源于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的强劲释放。科学发展、务实创新,使河南在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新路子。
(一)
提起河南,首先要说到农业、农村和农民。
千里沃野,万顷良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河南自古以来就是天然的“大粮仓”。改革开放30多年来,河南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用全国十六分之一的耕地产出全国十分之一以上的粮食,每年调出原粮及加工转化制成品折原粮超过400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农业是河南的“强项”,也造成了“弱势”——超过1亿的户籍人口,仅有16.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保粮任务重,“三农”问题突出是影响河南“三化”协调发展的最大症结,人多地少是影响“三化”发展的最现实问题,城镇化水平低则是诸多矛盾最突出的聚焦点。
随着农业生产能力的逐年提高,农民一家一户在责任田耕种的传统生产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大生产迫切需要整合土地资源。农业的提质增效,也使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他们渴望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然而,全省的4.7万个村庄没有基础配套设施,缺少公共服务。宅基地上的自建房没有规划,没有水、电、气等设施,农民长期生活在脏、乱、差的环境中。如果不进行科学规划,重新布局建设,要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是不可能的。与此同时,农村住房又进入了新一轮拆建周期,再建住房一是无法改变原有环境,二来依然没有产权。更为突出的是,原有宅基地占有的面积总和,比城乡居住和工矿用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三还要多,废弃宅基地和“空心村”的出现,造成了大量土地闲置,浪费了宝贵的资源。
按照传统的发展规律,城镇化发展有赖于工业化的支撑,离开工业的反哺与拉动,农业的现代化也难以实现。但现实是,河南工业存在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不高、实力不强等问题,反哺能力不足、拉动能力有限;河南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多百分点,城市发展滞后,城镇承载能力不强,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流动的需要,更不具备充足的就业条件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这就意味着,不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就无法合理有序地引导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也无法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另一方面,工业要发展需要土地,城镇化建设也需要土地。据了解,河南每年建设用地需求约80万亩,而国家的指标不到30万亩。要是走传统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就需占用大量土地资源,造成对资源和环境的牺牲和破坏。而国家规划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河南要贡献七分之一的增产份额。也就是说,10年之内每年都要增产近20亿斤。要保粮增收,耕地“红线”哪能碰?
矛盾摆在面前,交织叠加,绕不开、放不下、等不了。
为了破解“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等一个个难题,河南立足省情,不懈探索。从“八五”到“十二五”,从“围绕农业上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到“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再到“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不同时期的实践,推动着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逐步由一个传统农业大省成长为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
2011年9月,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其核心任务就是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是从根本上破解发展难题的必然选择。走好这条路子,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
(二)
河南经过探索,把新型城镇化作为“三化”协调发展的突破口。具体来说,就是以新型农村社区为战略基点和切入点,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由偏重外延扩张向注重结构优化和内涵提升转变,由偏重城市建设向注重产业集聚、产城互动发展转变。
记者在新乡市看到,许多农民已经住进新型农村社区。这些社区大都毗邻产业集聚区,交通便利,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善。辉县市的裴寨社区后面的一大片土地是以前的裴寨村,通过宅基地整理,节约出600亩土地用于新兴产业发展。在长垣县常村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流转土地上发展高效农业,农民既可获得每年每亩1300斤小麦的收益,又可到企业打工,月收入2000元以上。在整个新乡市,已有近3万亩旧村宅基地实现复耕,向种粮大户和农业专业合作社集中。
这些先行一步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的同时,将置换整理出来的土地,保留集体土地性质用于现代农业发展,既充分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又在一定程度上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空间。与新型社区配套规划的产业集聚区,又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载体,为农民在家门口就业提供了可靠保障。农民除了传统的农业收入和务工收入外,还增加了一部分资产性收入,逐渐成为居住在社区里的产业工人。
在舞钢市枣林镇枣园社区,55岁的村民李凤山告诉记者,他家宅基地上的旧房,比新社区的二层小楼可差远了。他把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后,不但有土地上的固定收益,每天还能到社区后面的面粉厂里打工,“能住在‘农庄’里挣工资,以前想都不敢想!”他提到的面粉厂,就是依托小麦主产区的资源优势,利用流转出来的土地发展起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河南的新型城镇化,有着不同于以往城镇化的丰富内涵。过去的城镇化仅限于城镇范围,不包括农村。河南新在把农村农民涵盖进来,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推进、协调发展,构建了符合实际、具有特色的现代城镇体系。它改变了以往就城镇化而城镇化、就工业化而工业化、就农业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的做法,真正将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协调发展,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特别是他们确立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突出了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突出了为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服务,突出了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河南将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战略基点着力推进,是基于改善民生这一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强调“不在没有规划的地方建房、不再建没有设计的住房”。舞钢市把新型社区建设和城市建设、产业聚集区建设统筹规划,坚持社区建设和产业定位同步进行,因地制宜为每一个社区规划相关的产业作为支撑,为入住农民就业或从事家庭经营提供保障。在17个中心社区相配套的产业集聚区内,分别规划了“现代农业型、工业带动型、商贸流通型、旅游服务型”四种产业类型,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今年4月,该市还为入住新型社区的21户农民颁发了房产证,让“死资产”变成“活资本”,为农民抵押贷款自主创业提供了条件,也转变了农民的生产方式。
在新密市岳村镇五星社区,入住新居的冯华民感慨地说,过去的老宅子交通不便,下雨泥泞,更别说有自来水了。搬进新社区后,生活便利,享受到公共服务,觉得比城里人还好。以前挣点钱都盖房了,现在两代人都不用再建了。在新乡市,以中心城市为主体,新型农村社区、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的城镇化格局已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广大农村在居住环境、公共服务、就业结构和消费方式上逐步实现“四个城市化”。
不仅如此,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这种新型城镇化就像一座桥,贯通了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
距离沁阳市20公里外,太行山前有片扇形坡地,在过去荒草乱石上建起的沁北产业集聚区成了小城市。这个集聚区既承接了闲置土地,又吸纳了富余劳动力转移,同时还吸引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向产业集聚区汇拢。产业区内,高新产业和新兴产业成为优先发展的重点,工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河南天香面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丹说,进了产业集聚区,政府有扶持,土地有保证,服务有配套,发展有空间,农民就业有出路。
这样的产业集聚区,河南有180个,吸纳了262万人就业、其中农业户口176万人,大部分来自省内,实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统计显示,河南省10个城市新区已经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成近300个、在建1400多个。截至去年底,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累计2465万,省内转移就业的人数首次超过省外。
经过两年来的奋斗,在确保了两个“不牺牲”的前提下,河南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了1.8个百分点,2011年底达到40.6%。现代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推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产城互动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破解“三农”问题取得重大进展,“三化”协调发展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三)
河南的“三化”协调发展迈出了坚实脚步,他们仍在进一步探索——
比如,协调发展的认识还需深化。要让更多的干部群众认识到,协调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不能急于求成。
在平顶山市采访,有份调查报告引起我们的注意:全市每年有20%的农户有建房需求,如果不科学规划、有效引导农民建设新社区,农村还是脏乱差,新型社区建设“拖不得”。建设新型社区,规划可以一步到位,但实现需要过程,要与农民的生产方式转变、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目前农村有三分之一的农民建新房没有问题,三分之一的农民需要借钱,还有三分之一的农民盖不起新房。因此,新型社区建设又“急不得”。
“‘拖不得’是紧迫性要求,‘急不得’是科学性要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结合实际,既拖不得,也急不得!”平顶山市委书记赵顷霖说。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资源禀赋条件不同,发展路径不同,选择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的方式和进度也不同,不能“一刀切”推行,“一窝蜂”推进,也不能“一模样”推广。
比如,还有不少制度难题待解。“不是说让农民做市民吗?我们就住在城边,啥时候能给我们城市户口?”温县袁屯村的农民王小冬问。按照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55%的规划目标计算,河南需要转移农村人口1500万,其中800万人口将转移到以县城为主的中小城市。如何让农民真正变成市民,如何保护农民合法财产权,使农民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受益,这都需要进一步破解。
再比如,一些薄弱环节还有待加强。
工业硬实力不足,对“三化”协调主导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中信重工是河南洛阳最好的企业之一,但这个年产值158亿元的企业,利润率还不到5%。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弱等问题也长期困扰着工业转型。“三化”要协调,必须突破工业发展难点,迎难而上。
新型城镇化重要载体之一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河南已是遍地开花,但每年从财政得到的资金只有10亿元。河南省财政厅有关人士表示,“目前涉农专项资金比较多,由于大多指定用途,分散使用,整合统筹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操作难度较大。”与资金不足相对应,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仍需完善。尽管各地都在规划医院、学校、幼儿园、邮局、银行、电信等服务机构进社区,但还难以满足居民需要……
务实河南,任重道远。中原大地,崛起在望!
(来源:经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