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讯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而我省的现代农业发展则具有非常典型的代表意义和改革示范效应。国务院将全国唯一的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在我省,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资金流通的血脉,我省金融界对此有着怎样的认识?金融业将采取什么样的创新措施给予支持?我省金融部门如何打造农业信贷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就此,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行长王迅。
记者:创新是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不竭动力。国务院将全国唯一的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在我省,对于我省来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我省金融业将采取什么样的创新举措给予支持?
王迅:面对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我省金融机构必须高度重视,并通过创新金融服务,加大对现代农业和城镇化建设支持。按照国务院提出的“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工作任务要求,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规划安排,围绕《关于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支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我省以建三江和九三农垦地区金融服务示范点建设为突破口,探索金融综合服务现代农业的新途径、新方法,总结推广示范点中成效显著、作用突出的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方式,引领全省金融机构提高金融支农的能力和水平,构建适合我省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金融支撑体系,促进我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
同时,创新货币信贷政策工具和实施方式,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切实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确保现代农业发展资金需要。完善农村金融组织,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农业银行“三农业事业部改革”,做大做强金融支农主体。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灵活运用支农再贷款、存款准备金、扩大合意贷款规模等手段,支持涉农金融机构增加“三农”贷款。有效开展信贷效果导向评估,鼓励当地金融机构新增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农业信贷投入,推动农村地区提供信贷资金使用率。加强产业政策、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构建“证券+保险+信贷+担保+财政”多元化农业资金投入平台。
记者:为农村经济“输血”,除了确保农村信贷稳定增长之外,还需有效拓宽贷款以外的多元化融资渠道。在鼓励多元化资金支持我省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我省金融业将进行怎样的尝试?
王迅: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支持现代农业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积极推动债券市场创新,有效拓宽各类农村生产经营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大力推广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推广,鼓励农业产业化企业龙头企业上市、发债融资。吸引各类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领域,建立农村金融租赁公司和农业信托公司,鼓励各项风险投资和产业发展基金进入现代农业生产和流通领域。加快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便利支撑。加快推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消除农村金融服务空白村。大力推进农业生产领域的非现金结算。加强农村征信体系建设,为金融资金高效接入和风险防范提供基础平台。加强货币发行、金融科技、经理国库等各项金融服务,推广适宜农村特点的金融服务模式,为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便利。
记者:支持现代农业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程,我省金融业如何在制度上给予保障并进行创新?
王迅: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培育多元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开展“每县一品”农村金融创新活动,创新农业贷款抵押方式,大力发展林权质押、大型农机具抵押、土地承包权抵押、农田水利预期收益权抵押等新型农贷模式。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银行+科技”、“订单+征信+期货、保险+信贷”等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大力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同时加强金融政策与财税政策的有效配合,完善金融支农的政策扶持和保障体系。推动落实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农户贷款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鼓励探索“三农”信贷政策实施的有效方式,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形成政策合力,共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来源: 黑龙江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