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新闻网讯 在广袤的黑土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两鬓斑白,却长期活跃在田间地头。他们目光敏锐,有着过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他们源源不断贡献的金点子,促进了我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他们自比“金色夕阳”,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老科技工作者。2012年,全省各级老科协组织广大农业战线的老科技工作者以“科技助农工程”为依托,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开展各项服务,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583个科技示范基地 带动13万农户科学致富
绥化市北林区五营乡和肇东市涝洲镇两个千亩水稻科技示范园是省老科协、省农业开发办老科协与绥化市老科协联合建立的科技示范基地。省老科协副会长李方旭、孙光祖带领专家组多次赴示范园区调研,帮助园区落实各项技术。北林区五营乡水稻科技园区通过各项新技术综合组装,亩产达到1250斤,比普通田增产13.6%,园区采用的新技术对邻近三个村的500个水稻种植户实现了全覆盖。涝洲镇千亩水稻示范园通过小池变大池、增加土地面积120亩,采用科技育苗施肥方法,使水稻产量逐年提高,带动全村水稻平均亩产达到1460斤,比上年亩增产60斤,比建设园区前亩增产260斤,增收150多万元。牡丹江市老科协组织八个涉农部门老科协建立了绿色蔬菜、万亩果树、中药材种植等八个科技示范基地,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012年,全省各级老科协共建立科技示范基地583个,面积达29万亩,带动13万农户科学致富。省老科协与省老龄委合作,推进12个科技援农示范基地建设,广泛组织老科技工作者深入基地帮助制定科学种植、养殖规划,开展科技服务,解决生产与技术上的难题。双城市老科协在“银龄行动”中制定了抓“两地、八社、三企、百个科技联系户”的服务规划,科技示范园区获农牧业双丰收。其中,甜瓜栽种、青椒剪顶去枝试验和“南菜北栽”反季蔬菜种植试验均获成功。
505项农业成果 帮农民掌握增收本领
东北农业大学甜菜专家曲文章、高妙真教授退休后研究的“纸筒甜菜双高技术”,2012年被省农委列为全省推广项目,六个成果推广示范县(市)甜菜平均亩产由2.27吨提高到3.43吨,甜菜含糖率提高了1.11个百分点。哈尔滨市农业老专家徐学鹏开展的粮油作物复种试验,使土地利用率和产品产出率都提高一倍多。勃利县老科协成立的助农新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透气膜”40余吨,推广应用面积7000多公顷。孙吴县老科协组织涉农报告员推广农业新品种,孙吴镇农民扩大种植“德美亚2号”玉米,每垧经济效益比大豆高出四五千元。
据统计,2012年,全省各级老科协共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505项。不仅如此,老科技工作者还积极送科技下乡。东北农业大学蔬菜专家蒋先华深入哈尔滨、佳木斯等地区县讲授大棚蔬菜与特色作物种植18次,听众达1800余人次。仅2012年,全省各级老科协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3871期,帮助农民掌握增收本领,受益群众达39万人。
103名农民“对子” 培养农村领军人
各级老科协在开展服务“三农”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工作思路,逐步形成了各自的特点。
哈尔滨市老科协通过一对一或一对几的形式,组织57名老科技工作者和43名在职科技人员,与103名农民结成了服务对子,通过“重培养,提素质”,让一部分农民率先成为一专多能的农村实用人才和领军人物。鸡西市老科协建立农科小协会,县区建会已达100%。农科小协会组织全市1451名科技能手,常年工作在459个村,形成了县、乡、村的科技服务全覆盖。安达市老科协建立了“安达友谊现代化奶牛合作牧场科研所”,奶牛饲养量达1400头,以合作方式吸纳农户散养牛800头。大兴安岭地区老科协把服务“三农”与地区开展的“家庭致富”工程结合起来,举办种植、养殖、农机、畜牧等培训班51期,培训4500人次。
来源:黑龙江新闻网-黑龙江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