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碳纤维有了『中国造』


时间:2013-05-08





黑龙江新闻网讯 孟凡均的形象并不高大,但他却做了一件令人仰慕的大事:面对美日等国家对我国复合材料领域的封锁,由他率领的天顺化工“卧薪尝胆”9年,实现了“碳纤维生产项目年内即将投产”的目标,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在美好的春日里,记者走近孟凡均,品读一部创新史。情定“黑色黄金”在天顺化工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新建的厂房内,一条自主研发的碳纤维原丝生产线进入收尾阶段。工人们正在忙着最后几个组件的安装。天顺的当家人孟凡均也在现场,不时和几位工程师进行沟通,又亲自到关键部位进行检查。工厂里弥漫着紧张的气氛。

  孟凡均说,为了忙这个生产线,大伙儿在春节也只休息了两天。“苦了9年,现在快出头了,可也到了压力最大的时候。”孟凡均的压力来自一条初具规模的碳纤维产业链。这条填补我国高性能碳纤维原丝生产工艺的生产线开工后,将撬起价值40亿元的下游产业。

  让老孟痴心9年的碳纤维,是新材料界的宠儿,又有“黑色黄金”之称。碳纤维具有高强度、高模量、低密度、耐腐蚀、可编制成型等优良性能。由碳纤维和树脂合成的复合材料强度是钢铁的四倍,却远轻于钢铁,因而被广泛地应用在国防军事、航空航天等领域。碳纤维的核心技术一直被日本三菱等跨国集团掌控,并且长期对我国禁售禁运,严重阻碍了我国国防工业的发展。

  “其实我是自讨苦吃。”孟凡均边介绍生产线边说起自己的故事——1998年孟凡均成立天顺化工,凭借自主研发的有机硅、食品添加剂、纺织印染助剂、消泡剂、活性剂等30余种产品,到2005年天顺化工已发展成为拥有亿元资产,销售网络覆盖全国,且拥有两项发明专利的高新技术企业。“那时候企业顺风顺水,我也过得挺舒心,经常和朋友相聚旅游。”在一次和朋友聊天中,孟凡均听说了碳纤维。“我就不信中国人研发不出自己的碳纤维!”暗下决心的他从此和碳纤维结缘。

  痴心九载终圆梦

  事情远没有孟凡均想得那样简单。由于长期的禁售禁运,国内碳纤维生产技术已停滞不前多年,就连相关的资料都非常有限。“接触后,我才发现国内有能生产高机能聚丙烯腈碳纤维原丝的企业,但是质量不过关,我国国防、高端制造领域的碳纤维材料需求全靠进口。”孟凡均只能从头开始捋顺,四处查找资料,苦心孤诣进行研发,与相关领域的高校进行合作寻找突破方法。从生产工艺到生产线设计,碳纤维原丝生产的点滴过程都凝聚了孟凡均和他的研发团队的心血。

  “现在正在组装的就是生产碳纤维原丝的生产线,全部靠天顺自主研发,仅关键工艺就耗费了我们一年的时间。”孟凡均告诉记者。然而研发的难点不止在技术。“整个项目投资2.9亿元,省市投资了5500万元,剩下的都是自筹,我把前些年天顺化工赚的钱都搭在了这个项目上。”在资金最困难的时候,他把自己在上海、山东的房子都卖了给工人开工资。所以对于这条生产线,老孟宝贝的很——“今后关键部件的工作区都要刷门卡才能进入,就连车间的玻璃都要镀膜防止偷拍。”

  幸运的是,9年付出得到了回报。 经鉴定,天顺化工高性能碳纤维原丝生产工艺中,低温三元成型技术、某些在线控制技术、原丝油剂的开发与应用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解决和突破了制约我国碳纤维原材料原丝质量不过关等“瓶颈”,为高性能碳纤维国产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撬动40亿元下游产业

  “这条生产线可年出产T300标准的高级碳纤维600吨,且产品性能稳定,年销售收入可达10亿元,带动下游产业产值达40亿元。”目前生产线组装进入尾声,孟凡均正在谋划试生产,一条碳纤维生产的产业链正在等待他来启动。

  哈市南岗区工业区开发管理办公室主任黄湘龙就是给孟凡均带来压力的人。“碳纤维不但在国防工业应用广泛,近些年来在民用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碳纤维鱼竿、碳纤维羽毛球杆、碳纤维自行车价格不菲呀。”黄湘龙指着哈南工业新城的沙盘对记者滔滔不绝:“哈南工业新城已经入户了生产碳纤维生产设备的黑龙伟业、专门为碳纤维织布提供粘合力的黑龙江特种胶黏剂项目,还有用碳纤维加工制造的轨道交通项目以及碳纤维生产预浸料项目。今年还将陆续会有几个和碳纤维产业相关的项目进入园区。老孟正在建设的是碳纤维原丝生产线,他还在进行着碳纤维原丝碳化的实验。我们已经给他预留了一块土地,只待这个项目中试成功就来到园区投产,到时候就不止带动40亿的产值了。”

  记者手记

  产学研牵手催发科技之花

  孟凡均“情定”碳纤维,凭借着一腔爱国热血。后来所遇到的困难超乎他的想象。一个企业家,能这样坚持到底令人钦佩。但在采访的同时,记者不禁心生疑惑:国内碳纤维技术缘何如此落后?

  中国用聚丙烯腈为原料生产碳纤维的研究始于1962年,起步可谓不晚,但长期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业内人士总结原因之一就是国外技术封锁,国内科研力量分散,产学研衔接不够。省内一位研究新材料的教授称,科研机构各自为战,处于封锁封闭状态,目前形成的技术分散在各个环节,很难整合成技术优势。再加上产学研相脱节,未能形成一个既有科学理论又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完整的技术体系,难以实现快速突破。

  产学研牵手是个老话题,但时至今日它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我省一直倡导产学研牵手促科技项目落地,但路径在哪里?在近日举行的“龙江企业高校行”活动中,记者发现很多企业家与科研学者在科技项目的牵引下相谈甚欢。这样的一些活动,正在使企业家改变对高校仅负责教学和科研的印象,高校也因国家已把服务社会当成了衡量高校的水平之一,所以态度变得积极。听闻天顺也已和哈理工大学成为进一步研究碳纤维生产技术的伙伴,真心祝愿他们合作顺利。也希望政府推进产学研结合的政策、手段更加灵活,多方携手催发科技之花结硕果。

来源:黑龙江新闻网-黑龙江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