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市县域经济双轮驱动 向全省第一方阵迈进


时间:2013-07-09





  由牡丹江市县域经济领跑全省引发的话题(下)

  摊开牡丹江地图,海林、宁安、穆棱、东宁、林口这些县(市),点连成线,线延一个面,以牡丹江城区为中心,向东北亚延伸。这里,沿边近海,这里资源丰富。当前,县域经济已经占到了全市经济总量六至七成,可以说,这座城市发展的希望在县域、后劲在县域、潜力在县域。然而,对于坚持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四化并举”之路,担负着“五城建设”重任的牡丹江,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市本级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提及我市县域经济的发展势头,用“四面开花、整体突破”来形容并不为过。

  今年6月下旬揭晓的2012年度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评比中,2012年度全省工业发展十强县榜单中,穆棱市、宁安市和海林市占了三席;在全省财源建设十强县中,东宁县、穆棱市和海林市跻身其中;在全省经济总量增幅十强县中,我们又再次看到了穆棱市、海林市和东宁县的身影,即便是实力稍弱的林口县也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速度优秀县评比中排名第7位。

  当前,县域发展正迎来难得的机遇。从国家、省政策看,国家推进“四化同步”产生的叠加效应,势必会推动区域经济、产业分工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国家确定黑龙江先行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有利于县域农产品深加工和特色产业做大做强,链条延伸。国家实施新一轮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有利于县域大上项目、上大项目。

  从外部环境看,近年南方沿海地区利用开放政策和区位优势,发展速度加快,但发展峰值正在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而我市县域既有后发地区资源丰富、四季分明、生态良好等优势,又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和交通优势;既具备促进县域特色产业承接的静态资源,又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广阔空间。全市县域经济在这一有利形势下,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势必会达到乘势而上、借力兴业的良好成效。

  从我省环境看,主要领导多次强调要大力抓好县域经济,为县域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省直相关部门、市县两级更是积极支持、发力进取,社会各界也纷纷献计出力、营造氛围,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已从政府行为扩大到全社会的积极行动。

  县域经济,如何迈出新一步?

  虽然,我市县域经济实现了领跑全省,但面对全省各地掀起的新一轮发展竞争,如果我们不以更快的速度扩大投资、提速发展,就会被其他兄弟城市反超。特别是牡丹江所辖各县(市)要向全省十强县第一方阵迈进,更需要我们找准定位。

  经验表明,近年来,我市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于木材加工、食用菌加工、山林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迅速崛起。在今后的发展中,各县(市)还要继续依托大企业、大龙头,破解特色优势产业精深加工少、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高附加值产品少等问题,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使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市场优势、效益优势和增收优势。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拿东宁绥阳雨润黑木耳批发大市场来说,这个在2012年投入运营的大市场,当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交易量占全国黑木耳总量的三分之二,营销网络已覆盖了全国所有省份,出口韩、日、俄及东南亚、欧美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完善的市场网络有效激发了特色产业发展,形成集散中心效应。因此,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地要把市场导向摆上重要位置。

  “五城建设”对市本级提出了新要求

  县域经济实现了领跑全省,也让加快“五城建设”的牡丹江对市本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所谓市本级是财政统计报表中常用的一个名词,就是指市本身一级,不包含市的下一个行政层级。对于牡丹江来说,虽然市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市本级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加速,大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但与五县(市)比,主要指标无论是总量还是增幅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发展滞后的市本级正成为牡丹江经济发展的一块短板。这块短板不仅削弱了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同时也造成对外吸引力弱。

  如何才能补齐这块“短板”?需要我们加快体制机制创新,释放中心城市优势和潜能,需要调整结构、再造热点、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市本级财源建设格局。比如在提升产业层次上,要做好促进企业产能提升和集群式发展上做文章。通过核心带动、梯度培育、产业集聚,实现工业经济的规模扩张和效益提升。在推动融资上,我们要通过环境建设、金融创新留住域内资金,通过项目打造、有效对接、产业发展加速引进域外资金。

  “五城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县域和市本级同时发力,双轮驱动。在这个进程中,我们既要看到取得的显著成绩,又要看到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保持清醒头脑,才能在跨越争先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来源: 牡丹江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