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苜蓿”息息相关畜牧业


时间:2013-08-21





  苜宿草是奶牛最爱的粮食。它不但可以提高奶牛单产,还可以提高牛奶的乳脂、乳蛋白率,减少奶牛代谢疾病。苜蓿的优点,正是我省发展畜牧业需要好好利用的。

  作为我国奶业第二大省,我省奶牛存栏230多万头。按现存栏量和每头奶牛2吨/年饲草量计算,需1200多万亩苜蓿才能满足奶牛养殖需要。为此我省出台了《苜蓿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政策来鼓励苜蓿种植,力争到十二五末期我省苜蓿种植面积力争达到1000万亩。届时,小小的苜蓿草,将为我省畜牧业发展围起一道天然的、绿色的屏障。

 早在3年前,当苜蓿还只是众人眼中不起眼的小草时,就听说过宋立本这个执著种苜蓿的农民。当时就十分好奇,宋立本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由于长期在烈日下劳作而被晒得黝黑的脸,花白的头发,布满皱纹的“国字脸”。当眼见其人时,发现宋立本正是自己想象的农民形象。但是他坚毅的眼神和不俗的谈吐则显示出他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

 去参观宋立本的苜蓿地,因为连日阴雨,地里十分泥泞,即使越野车也很难开进去。“坐我们的大马力拖拉机”,宋立本骄傲地对记者说。平生第一次坐一人多高的大拖拉机,一路颠簸,一路忐忑,更令人震撼的是那一望无际的苜蓿草地青翠盎然。

 站在没膝深的草地里,宋立本谈起苜蓿滔滔不绝。在这样的时空里,记者发现,宋立本是真的热爱这片草地。

 的确,即使不种苜蓿,宋立本也能过着舒服的小康生活。但是他不满足于小富即安,他有着更为高远的志向,那就是要将一项事业做得更大、更好、更强。宋立本总是谦称自己为“草民”,真希望在我们龙江大地这样的“草民”越来越多。

 “草民”宋立本的苜蓿人生

  “我这辈子算是栽进草里了。”

  旁白:宋立本是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榆树屯镇稻田村农民,曾经是一位种水稻的能手。200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认识了苜蓿。从此他对这种当时并不起眼的小草“一见钟情”,他的人生也就此转折。一路执著走来,12年后的今天,59岁的宋立本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种草大户。

 宋立本:说起苜蓿,我觉得我这辈子都“栽”到这个草里了,我可能是黑龙江省最早种苜蓿的那批人,认识苜蓿,是因为一次旅游。那是2001年,我有个外甥在大连做生意,我就去大连游玩。闲逛时,偶然看到一种出口到日本的草,价格竟然达到360美元一吨,卖价大概比我种的水稻贵一倍还多。那是大连本地农民种的苜蓿。我就想,大连的地价那么贵,农民不种粮食却种草,肯定因为种草更挣钱。

  随后,我和外甥去北京考察,发现这苜蓿真是个致富的奇门,所以当年我们就决定种苜蓿。从北京回家后我和外甥筹了45万元钱,又返回北京买苜蓿种子。那时还没有银行卡,我们带的45万元钱全是现金。因为怕丢了,我们就把这些钱分别装在两个旅行包里,在卧铺车上睡觉时就枕在头下,这样一路提心掉胆的到了北京。

  到中国农业科学院买苜蓿种子时,工作人员说:“你们是黑龙江第二个来买苜蓿种子的人。第一个来买种子的人只装了一书包,我们买的种子装了一卡车,25吨,仅运费就花了近3万元钱。

 “苦撑六年, 300万投资曾血本无归”

 旁白:采访中,周围人评价宋立本是个特别能干事的人。想做大事,承担的风险自然也大。宋立本就经历了这样的大起大落,连续两年都遭遇了惨败,前后投入的300多万元钱血本无归。

 宋立本:买回了种子,我特别兴奋,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2002年,我承包了5000亩退耕还草的草原,当年春天都种上了苜蓿。因为第一年种,秋天时苜蓿只长了30厘米,谈不上效益,我只能寄希望于第二年。2003年春天,我天天到苜蓿地里看,发现苜蓿并没有春风吹又生,地里光秃秃的,一棵苗都没有。原来是因为种子选的不对,经过一个冬天,苜蓿都被冻死了。当时我的心真是拔凉拔凉的,欲哭无泪啊。

 第一年种苜蓿,包括种子费、承包土地费、整地费、人工费,我们投入的140多万全都打了水漂。别种了,外甥想放弃。我冷静下来想,种苜蓿的方向没有错,错的只是我们的种植技术。当年,我听说第二届苜蓿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就专门去学习,想从中找出我们失败的原因。

 2004年,我重打鼓,另开张,说服外甥又投入了100多万,包地、买机械,还特意买了加拿大产的抗冻的苜蓿种子,再一次满怀希望的种上了苜蓿。想不到那片地是行洪区,因为当年秋天水大,苜蓿全被泡在了水里。就这样,两年我们赔了300多万元钱。

  在种苜蓿前,我种了20多年的水稻,那时我是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水稻协会的会长。因为我种的水稻品质好,所以卖价特别高。别人一斤卖0.80元,我的卖1.60元。我还办过水稻加工厂。因为种苜蓿,我的水稻不种了,加工厂卖了,背了一身债,从昂昂溪区最富的农民变成了最穷的农民,真是“辛辛苦苦忙两年,一下子回到解放前。”

 这时,外甥坚决不干了,他撤了股,回大连继续做他的生意。可是我没有退路啊。我这地已经包了,割草机、捆草机等十几台农机设备都买了,想卖也卖不出去。那段时间我真是特别狼狈,只能靠卖地里长的杂草偿还土地承包费,就这样苦苦支撑了3年。

 “面积逐年扩大,成立了牧草种植合作社”

  旁白:虽然一开始就败得很惨,但宋立本对种植苜蓿依然“一往情深”。采访中,宋立本的妻子和儿子都告诉记者,宋立本的性格就是这样,特别执著,能吃苦,认准一件事一定要干好。性格决定命运,凭着这种永不放弃的顽强劲,宋立本最终挺过了难关,迎来了曙光。

  宋立本:在最困难的时候,我真正体会到了世态炎凉。我贷不到款,借不来钱,人家说:“你穷得鼻青脸肿的,用啥还啊?”这时我想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无论摔得多重,都得自己爬起来。

  那几年我通过书报、网络反复研究苜蓿,一直坚信种苜蓿这条路没有错,前途光明,只是眼前的道路有些曲折,所以始终没有真正放弃。2006年以后,我又开始1000亩、1000亩的小面积种苜蓿。2008年三聚氰氨事件发生后,苜蓿这种优良牧草被大家认识到了,苜蓿进入了卖方市场。以前都是我去找销路,那时开始有人主动来找我买苜蓿。

  2008年之后,我的路越走越宽,苜蓿种植的面积逐年扩大,收入也连年翻番。后来我又带领17户农民成立了齐齐哈尔北大荒牧草种植合作社。今年合作社的苜蓿种植面积已达到15000亩,还购买了农用机具50多台套,安装了动力电,预计今年的收入能达到600万元左右。

  “每天早晨,在苜蓿地里静静地思考”

  旁白:因为执著、专一、倾尽全力,如今,宋立本已不仅是苜蓿种植大户,还荣获了齐齐哈尔市“首席农民苜蓿种植技术专家”的称号。这个农民专家对方兴未艾的苜蓿产业颇有见解,对财富的感悟也令人印象深刻。

 宋立本:现在,我差不多是飞鹤乳业最大的国内苜蓿供应商,所以2011年,我有机会随飞鹤乳业去美国学习考察。在美国,苜蓿已是继小麦、玉米之后的第三大作物。苜蓿产业肯定是个朝阳产业,只是我们刚刚起步。我认为我们应该在土地流转、机械补贴、金融支持、农业保险、人才流动等方面合力推进苜蓿产业的发展。

  最近,苜蓿产业越来越受重视,国家和我们省都制定了一些发展规划,出台了扶持政策,这让我更加坚信我走的这条路是对的。我想争取用3年时间将苜蓿种植面积发展到5万亩。

 我的前半生种水稻,后半生种苜蓿。我的体会是种水稻只能过小康生活,而种苜蓿可能变成富翁。有了钱干什么?前段时间我儿子想买台越野车,我没同意,我说买车不行,买拖拉机可以。因为买拖拉机是为了扩大再生产。我们的钱不应该用来摆谱,应该用来创造更多的财富。

 夏天是苜蓿生长最好的季节。每天早晨,我都到苜蓿地里走一走,静静的思考。我想,这一生能做点事,积累一点财富,无论经历多少艰难困苦,都很值得。

 苜蓿产业三问

 访我省首席牧草专家李红

  当前,我省苜蓿产业方兴未艾。人们在逐渐认识苜蓿时依然心存疑问:发展苜蓿产业对我省有什么特殊的意义,种苜蓿会不会与粮食争地,推进苜蓿产业的关键点在哪里?

 带着种种疑问,记者日前采访了我省首席牧草专家、省畜牧研究所副所长李红。

 种植苜蓿意义何在?

 李红观点:的确。发展苜蓿产业对我省建设畜牧强省和生态农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是苜蓿可以替代部分粮食饲料,进而可以减少畜牧业对粮食的消耗。而且苜蓿的饲料价值远高于玉米和小麦等粮食作物。苜蓿被世界上誉为“饲草之王”,它蛋白质含量高,富含各种氨基酸、维生素,营养平衡而全面,是饲养奶牛不可缺少的优质粗饲料。

  二是有助于提高畜产品质量,保障畜产品安全。奶牛日粮中增加6公斤苜蓿,单产可提高10%以上,乳脂和乳蛋白率可常年保持在3.6%、3.2%以上,还可以减少奶牛代谢疾病,并使奶牛维持在高产水平。

  三是能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苜蓿根系发达,具有防风固沙,减少地表径流、涵养水源,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而且种植苜蓿可以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可减轻环境负荷,降低农业污染,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种植苜蓿还有利于休牧禁牧的推行,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四是能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近两年,苜蓿市场需求量大,苜蓿生产利润呈上升趋势。而且苜蓿种植一次可以利用7~10年,平均亩产可达500公斤以上。同等耕地,相对种植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比较效益好,因此可以调动农民种草积极性,加快我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可以说,苜蓿产业地位举足轻重,是我省打造畜牧强省的关键环节,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确保畜产品安全的朝阳产业。

  会不会与粮食争地?

  李红观点:可以肯定地说,不会。种植苜蓿也是为了生产饲料、生产食物,使人粮与畜粮分开,让家畜有好草吃,就是加强了粮食生产,缓解家畜与民争粮的状况。实践证明,3公斤苜蓿干草可替代1公斤精饲料。1亩中等农田可产700~1000公斤干苜蓿,可替代300公斤左右的精饲料,这样,基本相当于减少1亩粮食种植。

  从全国范围来看,粮食的利用呈现出“2+5模式”,即7亿吨粮食中有2亿吨是口粮食物源,5亿吨是饲料食物源。而且粮食安全实际上是食物安全,现在人们食物的种类丰富了,米和面的需求比过去少多了,牛羊肉、蛋、奶的需求增加了。牛羊肉和奶都源于草食动物,这些草食动物主要通过吃草和粮食生产人们需要的各种食物,这样就进而保障了食物安全。

  苜蓿作为中低产田改造的先锋作物,改造为良田,可更好地生产粮食,种植苜蓿还可以提高我省的土地利用率,可以充分利用不适宜种植粮食或粮食产量低的耕地、退耕地和农闲地,也可以利用相当部分的盐碱地、荒坡地及部分草地等,因此不会产生与粮食和经济作物争地的矛盾。

 此外,种草还会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加粮食产量。通过草田轮作,可以使粮食产量提高20%以上,实现“藏粮于草”。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澳大利亚由于长期实行小麦连作,结果耕地越种越瘦,产量越来越低,且病害百生,杂草蔓延。后来,普遍推行了三叶草、苜蓿和小麦的轮作制度,不断提高土壤肥力,控制水土流失,保证了农作物和畜牧业持续发展,使澳大利亚变成畜牧业和种植业都比较发达的国家。

 主要的阻力在哪里?

 李红观点:首先是对苜蓿的认知程度还不高,还没有像重视青贮玉米饲料那样重视苜蓿的生产利用。其次是苜蓿生产机械化程度低。苜蓿产业化生产不同于粮食生产,只有具备一定的规模,才能发挥出效益。第三是良种供应不足。由于我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国外和省外的品种绝大多数适应不了我省的高寒气候。而我省培育的具有抗寒、抗旱、优质高产特性的“龙牧系列”苜蓿品种,由于资金缺乏,一直没有得到扩繁,现有种子生产面积远远满足不了生产的需求。

 此外,龙头企业少,产业链不健全也严重影响了苜蓿产业的发展。

  建议一 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公益性资金投入,大力开展苜蓿新品种选育、高产栽培、良种繁育技术以及收获加工的科技攻关。充分借助国家产业政策,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原种基地建设资金投入,推动苜蓿新品种良种繁育和推广。

  建议二 在苜蓿生产机械配套上给予扶持,摆脱传统的收获方式,尽快实现国产机械化,降低生产成本。实行牧草和种子生产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

 建议三 建立苜蓿草产品产业基地,在规模化奶牛养殖中实施“苜蓿—奶业安全工程”。采用先进的生产经营模式进行苜蓿产业化生产。以科研指导生产,建立“公司+科研+基地+农户(农场)”的生产模式。充分调动周边地区的农民种草的积极性,解决农户种草收获难、销售难等问题,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建议四 推行“优草优畜”策略,实现畜牧业优质高效发展。种养结合。以种促养,摒弃“种草只为卖不为养”的旧观念,坚持走种草养畜、转化增值的路子,以优质牧草生产,带动畜牧业生产出优质畜产品。

来源:黑龙江新闻网-黑龙江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