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日,国家林业局宣布,停止以大小兴安岭为主的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自此,我国北方最大的“绿色屏障”,由大小兴安岭以及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系组成的总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的黑龙江广袤林海,开始休养生息,响彻了60多年的“顺山倒”号子声,成为绝唱。
禁伐之后,如何保证数十万以林为业、靠山吃山的林区职工和附近居民收入,如何实现从伐到禁的顺利转型?
(资料图片 来源于网络)
事实上,黑龙江省一直在力推林区改革发展大计。专门出台了黑龙江林业产业发展五年规划,省政府连续两年召开全省林业产业发展合作大会,专题推进禁伐后大小兴安岭转型发展问题。黑龙江省委书记张庆伟提出,森工林区资源丰富,不能“守着金饭碗要饭吃”,要把发展“互联网+”作为森工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云平台建设,做好线上和线下销售,把好产品卖出好价钱,推动林区经济加快发展。省长陆昊说,黑龙江省广袤森林中的食用菌、山野菜、林果、北方中药材、林下养殖以及已经形成的产业基础为发展森林健康食品产业提供了重要空间。
连日来,记者在黑龙江省林区走访,林业职工们种植木耳、蘑菇、灵芝、猴头,饲养野猪、麋鹿,开发生态旅游……禁伐三年来,黑龙江森林人正走上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的发展路径。
“养一年森林猪,相当于干二十年伐木工作”
7月8日,避暑胜地漠河出现了罕见的33度高温。漠河县前哨林场百余亩食用菌种植基地的200多个塑料大棚里,气温足有三十六七度。前哨林场党委书记杨跃斌站在大棚里,观看木耳的长势,脸上的汗珠一直往下淌,“还是得盯着,不放心。”
杨跃斌是名老林业人,在林业系统工作了30多年。从1998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实施开始,他就料到会有这一天。可2014年正式禁伐后,他还是感受到了巨大压力,“睡不着觉,400多个职工没活干,天天堵上门”,他说,足有一个月,他不去办公室也不回宿舍,上班地点就在这个食用菌种植基地里,“因为这里有林场的希望”。
当时的种植基地只有现在的一半规模,“用闲置厂房改建了100多个棚子,种木耳、蘑菇、灵芝、猴头,都是好东西。可是一开始没人干,职工不相信。”杨跃斌说,他要求党员带头承包,请专家来讲解种植技术,第一年,100多个棚子年生产食用菌100万袋,赚了90万,“原来只会锯木头、拉木头、做家具的职工终于明白了,这也能赚钱”。
职工咸龙是前哨林场最早带头承包大棚的党员之一。他是场里的“80后”,父母都是林业工人。咸龙说,他很快发现,能赚钱的不仅有食用菌,还有野果、山畜、山泉,“场里陆续建了蓝莓养殖基地、养鹿场,还引进外资建了野浆果厂、矿泉水厂,现在大伙都挺忙,肯定没人再堵杨书记的门了”。
杨跃斌说,食用菌种植基地和野浆果厂、矿泉水厂、养鹿场,吸纳了场里的所有职工,“现在省里的各大超市,都能买到我们的果汁、矿泉水,职工平均工资3000多元”。
与前哨林场相距数百公里的伊春市上甘岭林业局溪水森林经营所,也在发展食用菌种植基地,今年建了310个大棚,提出了打造全省木耳产业基地这一目标。
7月12日下午,溪水森林经营所副所长秦瑞亮在大棚里忙碌着,后背汗湿了一大片。他1987年在林场出生,2006年中专毕业后当了一名量林基的检验员,今年7月初被职工选为副所长,成为所里最年轻的领导班子成员。
“其实我们所里的年轻人挺多的,4名副所长,3个都是‘80’后”,秦瑞亮说,职工选择他们这些“80后”担任所领导,就是希望凭借年轻人的冲劲、闯劲,在林区转型中闯出一条路。
他回忆,刚禁伐时,一些老林业工人流下了眼泪。停伐之后干什么?“没学历,没有一技之长,想自主创业没本事,大伙都挺茫然,可也都明白,这是大势,不能再砍树,林区必须转型”,全所300多名职工没有茫然多久,所里搞了浆果园,种无公害香瓜,还种蓝莓、蓝靛果;又搞了养殖园,养森林鸡。“这些东西卖得都不错,”他说,单是85栋香瓜大棚,今年就能卖出360多万元,赢利220多万元。
在伊春林区,铁力林业局建设营林所下岗职工李丽丰名气很大,因为她养出了“天价”森林猪。2003年,李丽丰和丈夫下岗后开始种木耳、养猪、养鹅。2009年,她贷款10万元,引进50头种猪,与野猪进行杂交,然后把猪崽放到山里养,摸索出了“二代猪”。“二代猪”大受欢迎,第一年一头猪就卖到3000元,“二代猪”也有了新名字“森林猪”。
到禁伐时,李丽丰的猪场已经颇具规模,猪舍面积千余平方米,年出售森林猪1200头,还跟绥化、庆安等周边县市的连锁超市签了订单,一年的纯利润达50多万元。
“养一年森林猪的收入,相当于干一二十年伐木工作”,她说,禁伐后,她找来5名林场职工成立了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扩展了“私人订制”新业务,全程跟踪认领森林猪。去年有2100头猪被消费者认养,每头猪售价达6500元。去年全年,合作社养殖森林猪3800头,纯收入741万元,年底分红,合作社的每名社员,都拿到了10万元大红包。
林下经济的空间有多大?
李丽丰的森林猪,纳入了伊春市市长、林管局局长韩库的视野。
韩库算了一笔账,传统生猪养殖靠规模效益,而森林猪则是低产量高收益,森林猪一年出栏,比普通生猪长,饲养成本也比普通生猪略高,可一头森林猪产生的经济效益,相当于普通生猪的10倍。伊春市正筹备跟一家大型企业合作,成立大型森林猪养殖企业,计划用三到五年时间发展200万头森林猪,这200万头森林猪出栏时,相当于饲养了2000万头普通生猪。
韩库今年1月担任伊春市长。他说上任7个月来,压力最大的工作就是林区转型,着手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抓产业、抓项目,发展林下经济。大型森林猪养殖只是林下经济产业链中的一环,“林下经济形成规模才能有就业有安置”。
停伐后,伊春市共有林业富余职工7.4万人。其中,对俄为主的劳务输出安置了1.2万人;0.8万人年龄偏大或因病丧失劳动能力,被纳入市里的脱贫攻坚范围;2.9万人由原来的砍林子,转成看林子,从事防火、育苗等森林管护、森林培育工作;1.3万人从事特色种植、养殖等林下经济产业;1.2万人或自主创业,或在产业园区的小微企业里上班,这些小微企业也多从事林下经济产业。
可见,林下经济是林场转岗职工的主要去处。目前,伊春市蓝莓、黑木耳、森林猪、森林鸡等种养基地共260多个,面临一个相同的问题,怎样才能抵抗住市场经济的冲击,做大做强?
去年10月,伊春市组建的全资国有企业——伊春林业发展集团(以下简称伊林集团)挂牌。伊林集团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走精深加工的路子,提升种养基地的规模化、标准化水平,“目标很明确,标准很严格,必须是有机的,比如种木耳喷淋的水,都必须是清洁水”,韩库说,伊林集团负责回收基地种养的有机产品,加工成有机森林食品,再从销售利润中给种养基地返点,由此,种养基地可以从伊林集团获取两次利润。
伊林集团控股的森林食品公司,现已有7个工厂开工,重点开发松子坚果油、蓝莓花青素、桦树汁、即食黑木耳、蓝莓松仁糕点等新产品。韩库说,仅其中的浆果果汁厂,投资2.5亿,建有果酱、灌装、矿泉水、花青素萃取4条生产线,年销售收入预计可达12亿元。
在韩库看来,这些国有控股工厂,能发挥一个重要功能,缓解林区转型的就业压力,“林场等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劳务派遣的方式,让职工在新企业上班,获取更高的报酬。这种模式,国有企业职工觉得自己没有下岗,新企业也没包袱。”
除了有机森林食品,在伊春林下经济的棋盘中,还有北药板块,种植刺五加、平贝、苍术、返魂草、苦参等药材;木材加工板块,数十年前家家用来引火的松明油子已经变废为宝,被开发成“北沉香”,一件由松明油子雕刻成的大型艺术品,售价可达几十万元。
黑龙江省森工总局局长王敬先说,不单是伊春林区,发展林下经济、卖林产品,是黑龙江各林场的主要转型模式之一。
黑龙江省森工总局的管理范围覆盖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等山系,总面积1009.8万公顷,占黑龙江全省国土面积的22%,下辖伊春、牡丹江、松花江、合江等4个林管局、40个林业局、578个林场(所)。禁伐后,需要转岗分流的人员近33900人,而依赖林区生存的林业和农村人口高达245万人。
245万人的新饭碗在哪里?“守住绿水青山就是靠山,就是金饭碗,不能守着金饭碗要饭吃”,王敬先说,禁伐三年来,森工系统通过森林猪、森林鸡、生态鹅等养殖业,山野菜、山珍、浆果等森林食品业,以及大豆、玉米等种植业,林药业,发展以林下经济为主的多种经营产业,截至目前从业人员已达45万人。
“这几年天然健康有机食品总需求上升,这是我们的难得机遇。我们的目标就是提高林业经济水平,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建成辐射全国的‘绿色大厨房’”,王敬先说,目前,森工总局正在寻求与国内大型制药企业的合作,打造东北重要的林药生产加工基地。
8月初,《黑龙江省森工系统2017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报告分析》发布。报告显示,林区新增就业13708人,职工年人均工资3.25万元,同比增长10.7%。
做“找北游”生意的“最北90后”
王敬先说,245万依赖林区生存的林业和农村人口,新饭碗除了卖林产品,还有卖风景。
亚布力、雪乡、山河屯凤凰山、柴河小九寨、珍宝岛……他一口气点出近十个景区名称,“每一个林区都是一个天然大氧吧。比如伊春,空气中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高达2万个以上,一场雨后,负氧离子含量翻番涨。禁伐后,一度灭绝的野生东北虎、东北豹频现,原生态森林环境就是我们卖风景的最大本钱”。
柴河林业局所处的张广才岭林区,是小说《林海雪原》的发生地。局长游建革说,禁伐后,林业局决定卖风景,向旅游业转型,开发威虎山。2014年4月底前,职工们自己动手,赶建出威虎厅,再现了杨子荣拜山头,跟座山雕智斗的场景,还安排职工穿上大皮袄,戴上貂皮帽,举着烟袋锅,坐在虎皮椅上扮演“座山雕”。
“有了威虎厅镇山,威虎山当年就火了起来”,宏声林场场长刘长海回忆,该林场地处威虎山下,禁伐不久就建起了度假山庄。旅游旺季,300多张床位天天满员。林场91名职工也在度假山庄里上班,人均月收入3000多元。
柴河林业局贮木厂也在威虎山旁盖起了度假山庄,旅游旺季同样天天满员,一天接待游客1000多人,贮木厂职工也在山庄里实现了二次就业。
背靠大兴安岭林区的中国最北村庄——漠河县北极村,也在卖风景,村里有最北邮局、最北人家、最北学校等一系列“北”字招牌景点,村里随处可见各种字体的“北”字。
“找北游,到了我们这儿,才是真正找到北了”,北极村村委会主任潘景志笑着说。禁伐前,村里人就是冬天上山拉大木,夏天在黑龙江捕鱼,年收入一万多元。“禁伐刚开始,我们都有点胆突的,不知道该干啥,当初没想靠旅游,可旅游业争气啊,游客一年比一年多。”
潘景志家里开着家庭旅馆,8个房间能接待20个客人,去年赚了2万多元。他的家庭旅馆,在村里属于中等规模,全村723户1800多人,230家做这行,收入普遍不错,他弟弟潘景信开的家庭旅馆,去年花了三四十万装修,13间房能住32人,去年赚了20多万,装修成本收回了一多半。
旅游业火起来,村民们也建立了游艇协会、马拉爬犁协会等村民自治组织。进行自我管理,统一价格,防止抢客行为。
潘景志说,马拉爬犁协会成立两年多来,还没有违规事件发生。他感觉,禁伐以来,村民素质高了,见识广了,“村民们都说,来村里的名人太多了,没啥稀奇的。”而且,不少原来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回乡了。
韩雪婷和丈夫就是潘景志所说的返乡年轻人,夫妻俩也在村子里开了家庭旅馆。7月7日,漠河县来了10多趟旅游专列,他们的家庭宾馆8间房住满了人,晚8点多,韩雪婷还在院子里跑来跑去,帮客人调试空调、开通WIFI。
韩雪婷生于1990年,她也是“最北90后店主”。读高中时,她一直想走出去,到南方去。2012年大学毕业后,当时的男友、现在的丈夫想回乡,她只好跟着男友回到北极村,开起了家庭旅馆。
“当时很纠结,担心自己脱轨,或者彻底沦落,OUT了”,她说,家庭旅馆的生意一开始也让她失望,“头两年,整个冬天都在歇业,猫冬,一个客人都没有,实在待不住了,有点崩溃,原来想的就是再试试,再坚持一年。”
就在她挣扎着留下来的这一年,2015年冬天,村里游客多了起来,特别是来了不少年轻游客,“都是同龄人,毕业不久的大学生,爱玩爱旅游,见识很多,给我们出了不少主意。在他们的建议下,我们重新布置了旅馆,装了照片墙,开通了户外俱乐部,组织游客看日出、滑雪、放焰火,还时不时来一个雪原穿越,生意很快就火了起来”,她说,从2015年开始,冬季游客不断,今年春节过了正月十五还有不少客人。
“现在再也不想南方了,就这个旅馆,有人出价200万我也没卖”,她说,2015年、2016年,旅馆的收入都有20多万,“如今外面的不少同学都羡慕我,收入不错,压力小,也不用朝九晚五。”
“四季旅游”带来的变化
韩雪婷感受到的北极村2015年冬季的游客变化,得益于黑龙江省政府从2014年开始推出的四季旅游政策。“冬天赏冰戏雪,夏天养生避暑度假,黑龙江旅游业具有夏季生态化和冬季冰雪旅游两大突出优势,四季旅游就是全面激发这些优势。”黑龙江省森工总局局长王敬先说,此前,黑龙江的不少景点有季节局限性。北极村的冬天没人,可亚布力却热火朝天;夏至日,万名游客千里迢迢赶到北极村过极夜,而亚布力却因为没有夏季旅游项目,夜里乌黑一片。伊春素有“22度的夏天”避暑盛名,可温泉、滑雪等冬季旅游优势,却一直没有开发出来。
王敬先说,发展四季旅游首先补短板。以亚布力为例,2014年4月成立了省长陆昊担任组长的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建设领导小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解决夏季旅游产品开发不足等问题。去年夏天,该景区的山地自行车馆、水世界、熊猫馆等夏季旅游项目,相继开馆,车流量暴涨52%。去年,其夏季旅游收入跟冬季旅游收入持平。
来自黑龙江省旅游委的统计数据显示,实施四季旅游政策以来,旅游业快速增长。去年,全省共接待游客1.45亿人次,增长11.27%;总收入1603.27亿元,增长17.76%,占全省GDP比重的10.42%。
“这几年,旅游业可以说是爆发式增长,增速一直保持两位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省里加大了推荐力度,在外地开了多场推荐会,省领导亲自站台,当推销员”,黑龙江省旅游委国内市场处处长李秀梅说。
快速增长的旅游业,在林区人的新饭碗中,能占多少羹?
王敬先说,森工系统有40处旅游风景区,2014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3100多万人,累计产值160多亿元,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2万人,相关产业间接拉动就业6万人。也就是说,旅游业解决了依托于林区生存的8万人的就业问题。
他认为,未来旅游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更多。“因为现在的森工旅游还有短板。缺配套产业,有的景区点长面多线广,坐车时间比旅游时间长,交通不便。智慧景区没建起来,WIFI没有全覆盖。解决了这些问题,肯定会有更多的依托林区生存的人卖风景”。
在韩库看来,交通还不够便捷,也是伊春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哈尔滨到伊春的高速公路,开通不到5年。伊春到黑龙江北部县市,今年才开始修一级公路。原来为了运木材,哈尔滨到伊春的铁路绕了远路,先到位于伊春南端的南岔,再兜回伊春市区,拐了这么一个弯,使伊春到哈尔滨的距离,多绕了100多公里。目前正在调整,准备纳入到哈尔滨两小时交通圈。
禁伐之后,伊春经济连续两年负增长,去年第三季度,实现了1%正增长。韩库称,实现正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旅游产业的带动,去年全市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旅游业占GDP比重16%,贡献率达20%以上。韩库认为,解决好上述交通问题,加上伊春正在完善的冬季旅游项目,伊春的旅游业会成为主导产业,超过原有林业采伐对GDP的贡献。
黑龙江一位省级领导认为,“黑龙江旅游大有可为,关键在于如何挖掘利用,怎样营销推荐”。他说,北宋徽钦二帝的被囚禁地,就位于黑龙江省依兰县,金元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抗联文化、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都可以是黑龙江的旅游符号。
“未来,原生态会越来越有市场,黑龙江会越来越有竞争力。”(新京报记者 王姝)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