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面结冰问题不是车用乙醇汽油引起


时间:2012-01-18





哈尔滨冬季雪大天冷,市区道路结冰现象严重,行车困难。我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质疑车用乙醇汽油冬季滴水造成路面结冰,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研究解决。今天下午,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在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及市民公布了车用乙醇汽油与普通汽油滴水对比测试结果。结果显示,通过燃烧理论计算、实际对比测试及路面实际监测等数据得出结论:车用乙醇汽油形成汽车尾气滴水少于普通汽油。下一步,为国家节省石油资源,我省将按国家的要求,继续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

  代表、委员多次质疑:

  路面结冰乙醇汽油惹的祸

  近两年,哈市汽车保有量大幅增加,城市路桥集中改造修建。与此同时,冬季雪大天冷,市区道路结冰情况严重,行车困难。对此,市民及我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质疑车用乙醇汽油滴水造成冬季路面结冰,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研究解决。

  对此,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方安儒表示,我省有关领导曾多次批示,要求尽快搞清乙醇汽油实际滴水问题,组织调研和实际测试,尽快拿出科学依据和具体解决措施。“在此情况下,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委托哈尔滨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对乙醇汽油和普通汽油燃烧理论产水量进行了科学计算和分析,还委托国家权威专业机构——交通部汽车能源利用监测中心,对车用乙醇汽油和普通汽油行车排气管实际滴水量进行了对比测试。同时,还对大兴安岭高寒地区及哈尔滨市区冬季汽车使用E10乙醇汽油滴水路面实际结冰情况进行了跟踪监测。”

   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多项测试证明乙醇汽油“没事”

  据方安儒介绍,为了搞清楚乙醇汽油实际滴水问题,交通部汽车能源利用监测中心,对车用乙醇汽油和普通汽油行车排气管实际滴水量进行对比测试时,控制了不同的温度点。“哈尔滨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对乙醇汽油和普通汽油燃烧理论产水量也进行了科学计算和分析。燃烧理论计算结果显示,同等重量1公斤普通汽油完全燃烧产水量1.22公斤,1公斤乙醇汽油完全燃烧产水量1.19公斤,乙醇汽油燃烧理论产水量要少于普通汽油生成的水量;国家权威专业机构——交通部汽车能源利用监测中心,选取哈市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大众捷达汽车和丰田凯美瑞汽车两种样车。在大型环境仓内,测试控制不同温度点0℃、-10℃、 -20℃、 -25℃、-30℃,模拟汽车不同工况,怠速和行使状态采集滴水量20分钟。实际测得车用乙醇汽油与普通汽油低温状态下尾气滴水量基本相当。两辆车不同温度点实际滴水量相加,怠速工况乙醇汽油实际滴水量比普通汽油少0.73克,行驶工况乙醇汽油滴水量比普通汽油少18.17克。此外,从入冬截至2012年1月1日,经实际路面监测直观见证附有录像和拍照,2011年12月14日,室外气温-29℃,监测加格达奇城区未发现因车用乙醇汽油导致路面结冰现象。2011年12月28日至2012年1月1日,集中组织了对哈市主要街道和交通路口进行了监测录像和拍照,室外气温-22℃至-26℃,市区路面干净,没有形成路面结冰,虽然有汽车尾气形成水滴,但不足以引起整体路面结冰。”方安儒说。

  方安儒表示,“乙醇汽油是否是造成哈市冬季路面结冰的元凶?”广受各界关注。之前,国家能源局曾就我省全国人大代表姜鸿滨,在全国人大会议上的提案“关于黑龙江省冬季禁止使用乙醇汽油的建议”,经专家论证给出的答复意见是“冬季汽车排气管向外滴水是正常现象,乙醇汽油导致冬季路面结冰依据不充分,北方城市路面结冰问题确实存在,但不是车用乙醇汽油引起的”。

  同时,方安儒还表示,车用乙醇汽油技术上成熟、安全可靠,环保效果明显,国家试验结果证明汽车使用乙醇汽油和普通汽油的动力性、油耗基本一致。“推广应用车用乙醇汽油既可减少环境污染,又可以将多余的粮食就地转化为汽车燃料,为国家节省石油资源,是一举多得的好事,符合我省实际。下一步,我省还将按国家的要求,依据省政府[2004]第4号令的规定,继续推广使用好车用乙醇汽油。”

   新闻背景

  乙醇,俗称酒精,它以玉米、小麦、薯类等为原料,将乙醇进一步脱水无水酒精再加上适量汽油后形成变性燃料乙醇。所谓车用乙醇汽油,就是把变性燃料乙醇和汽油以一定比例混配形成的一种汽车燃料。

  2004年,我省按照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关于《车用乙醇汽油扩大试点方案》和《车用乙醇汽油扩大试点工作实施细则》发改工业[2004]230号文件要求,依据省政府[2004]第4号令的规定,在全省组织实施了车用E10乙醇汽油封闭运行试点至今。目前国家扩大试点在粮食主产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广西以木薯和甘蔗为主要原料6省封闭销售,以及湖北、江苏、山东、河北部分地区基本实现了车用乙醇汽油替代普通无铅汽油。

  冬季的哈尔滨,路上的机动车“喷云吐雾”。

来源:东北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