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工程 助力农业大省腾飞


时间:2012-06-13






  多年来,黑龙江省每年拿出3600万元专项资金,在省农科院实施我国首个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工程——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创新工程。至今,该工程已投入资金3.24亿元,实施项目近千个——

  投巨资 打造国际一流“航母”

  科技成果已覆盖全省种植业面积的70%以上,研制培育的农作物新品种使全省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5~6次,辐射到20多个省区,每年为全省多创社会效益70多亿元。每每提到这些,农科人都会由衷地说“科技创新工程功不可没”。

  总产高,单产低,区域间差异大;产粮多,产业化程度低,效益低;资源丰富,结构单一,资源循环利用差——带着破解这些制约黑龙江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关键问题的使命,2003年,农业科技创新工程起航。

  按照改善基础条件、建设创新和转化平台、实施创新项目、培养人才队伍的建设核心,围绕经济新领域和生产新需求,一批新的研究所如畜牧研究所、草业研究所、食品加工研究所、农村能源研究所、大庆分院等先后诞生;在省级财政资金的全力支持下,一批国家级研究中心、分中心如马铃薯种质改良中心、小麦分中心、蔬菜分中心、大豆分中心开始建设与配套完善,1500台(套)各种先进仪器设备的购置,使这些实验室均达到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开放实验室水平,各中心、分中心均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改造建设后的农科院海南科技创新基地,达到了全国一流水平;通过购置完善硬件和软件工程,遥感中心在具备了全国一流的研究与应用能力,在作物估产、农业资源调查与评价、精准农业等领域建立起一个崭新的创新平台;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经过改造建设和仪器设备更新,进一步完善提高。

  通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黑龙江省农科院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在全省规模最大、在全国和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综合类农业科研机构。目前全院直属30个分院、研究所,分布在全省不同生态类型区;创建了玉米、大豆、水稻等十二个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有国家马铃薯种质改良中心等46个国际中心和国家级中心、重点实验室,居全国省级农科院首位;拥有1个人事部博士后工作站。建立了与国内外科研单位、大学进行广泛合作的开放式科研体系;形成了紧密联系全省各地、覆盖全省的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队伍。

  建平台 助力科技竞争力提升

  现代化仪器设备武装科研的时代到来了。

  以平台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创新工程,搭起了以省农科院为主的创新平台和转化平台的基本框架。围绕农作物新品种原原种基地完善建设、中试基地(车间)建设、科技推广培训等方面,省农科院逐步建立健全了加速高新技术成果及产品转化应用的转化平台,先后建设了8个国家级原原种基地,建立了无公害生物农药、农化产品中试车间、特色果树苗木快繁及果品加工基地,组建了龙科种业集团。

  本着“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市场化用人理念,借助“外脑”丰富了科技资源。先后从国外引进人才375人次,其中俄罗斯院士24人次;派出访问交流学者231人次;设立了16个博士后科研工作分站,从全国吸引115名博士后加盟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聘请袁隆平、卢良恕、赵其国、任继周、马建章、沈荣显、蒋亦元、匡廷云、孙铁珩、盖钧镒10位院士和8位副部级以上专家型老领导担任院高级顾问;形成由579位高级职称科研人员以及博士、硕士、在读博士、在站博士后共同组成的科技创新团队。

  科技创新工程的实施,让我们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质量和水平以及综合创新能力。

  2003年以来,龙头省农科院就获得各级科技奖励262项,取得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成果。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中华神农科技奖4项,省政府科技进步奖97项,省重大经济效益奖2项;新审定推广农作物新品种344个,松粳9、龙粳14、龙稻5号等水稻新品种亩产突破800公斤,被国家认定为超级稻,填补了黑龙江省空白;针对黑龙江省玉米生产中面临的国内外品种带来巨大冲击,经过多年努力,选育出了向南可抵御先育335、郑单958和向北可抗衡德美亚的系列玉米新品种如龙单42、克单14、边单3等。

  重转化 创新工程显效农业生产

  2011年,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取得了“双第一”的骄人业绩。

  这一年,省农科院也收获了一个“金秋”——全年审定和登记作物新品种31个,获得各类成果奖项66项,其中黑龙江寒地果草间作栽培模式研究、优质多抗高产玉米新品种龙单32的选育及推广和东北黑土及北方风沙盐碱土区沃土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等3个项目获得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成为该院历史上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最多的一年。合丰50和绥农26大豆品种种植面积位列全省推广面积第一位和第二位。五大粮食作物超级良种良法大面积示范实现重大突破,水稻新品种龙粳31大面积示范亩产达到764.16公斤,被农业部专家组认定为东北早熟粳型超级稻;克单14玉米在黑龙江省北部示范亩产达到639.6公斤,可与同熟期的国外品种德美亚1号相媲美;“春小麦—油菜”复种试验获得成功,每亩可增加效益200多元;“大豆窄行密植技术”小面积示范高产攻关平均亩产达到364.53公斤,创造了黑龙江省大豆单产的最高记录。

  这些沉甸甸的希望之种由黑土地育成,又反哺黑土地让硕果遍地开花。

  通过创新工程立项支持,黑龙江省成功申请到科技部立项的“黑土资源利用现状及发展战略”项目研究,通过剖析黑土区土壤退化的原因及其对粮食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影响,提出了对生产有着重大意义的黑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

  在海南南繁基地又一个科技创新平台上,黑龙江省专家们通过窄基因群体改良方法和“热带基因导入”方法,创造出一批玉米育种新材料,选育出一批优良的玉米品种,有力提高了黑龙江省玉米生产能力。


































  来源:《黑龙江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